曾設計米蘭、倫敦、及峇里島寶格麗精品旅館的義大利建築師Antonio Citterio Patricia Viel將為台北信義計劃設計天際線的最新成員 – 一座綠竹筍形摩天大樓,將引進凱悅集團最高端品牌「柏悅」(PARK HYATT)以及同集團的設計型精品飯店安達仕酒店(ANdAZ)。

台北市信義計畫區中信銀松壽路總部原址2020 年底將出現新地標建築,由大陸建設攜手外資私募基金RIANT CAPITAL子樂投資公司合資成立碩河開發的「TST 大樓」將是280米高的台北新天空塔,將打造臨時性創新貨櫃市集「COMMUNE A7」,引入異國及本土餐飲品牌,成為潮流新景點。

這座新摩天大樓以其弧型線條綠色玻璃幕牆為建築語彙,融合了台灣竹筍和古希臘褶皺柱式的視覺意象,更結合東西方與融合古代現代最原始的元素。第二家酒店,台北安達仕的室內設計也將由知名的華人設計師Neri&Hu如恩設計

他們表示將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世代的審美風格”來打造凱悅雙品牌在台灣的獨特身份。凱悅集團期待500間豪華酒店客房將迎來更多遊客觀光,台灣旅遊局更預計到2020年遊客人數將達到1900萬人次,其中國際遊客將達到77%。

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2016年度全球財富報告”,台灣是亞洲財富密度第三高的國家 -「TST 大樓」在2020年完成時,將加入由508米高台北101為主的天際線。

跨世代建築師早餐會:

與會貴賓/
ACPV: Antonio Citterio & Patricia Viel
如恩設計:郭錫恩 & 胡如珊
AFSO設計公司創辦人傅厚民 Andre Fu:John Pawson的得意門生
主持人/交通大學專任教授 張基義

(提問一)建築師如何反應時代的變動跟開創的可能性?請設計師們依自己的經驗分享在這樣的時代,建築師所要被賦予的任務和挑戰。

Patricia Viel:

置身數位時代,對設計的想法其實是一種破壞性的表現,我們這個年代的建築師是被訓練出要用「畫」的方式作設計,建築的教育或思想都建立在用手畫的方式來構想,現在網路化時代很容易找到設計相關的圖片/照片,雖然可以直接參考圖面,但要怎麼把這些東西實現出來,變成一個技術性的問題。現在有太參考資料反而從內在出發的構想變少了,所以怎麼從如此大量的資訊裡,還能發自原創構想是目前我們看到的危機。

Antonio Citterio:

我總是從很接觸的設計原點出發,我甚至省略畫畫這部份,直接跟施作的人討論細節要怎麼做,布料要怎麼去縫在一起,所以在設計上,我更喜歡的是直接去跟施做人做溝通。

郭錫恩:

我覺得社群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大家設計教堂或一些大型廣場其實就是要讓大家能夠聚集,可是一旦有一些外部限制造成活動侷限,大家就會想找到另一個出路,所以19.20世紀的時候,圖書館會變成一個大家想聚集的地方,這會是一個知識交流的空間,但一旦受到限制,大家又會想要離開去找另一個聚集空間,所以「社群」其實是一個創造空間最重要的場所。現代公共空間有點像是活在數位空間與網路上,而現在最重要的選擇是我們是否能繼續維持目前的社群方式,我們也希望不同文化存在在不同的社群空間,這是現代基礎的生活方式。

胡如珊:

在數位化的時代,如果大家只看影像會變成你的身體跟實際的空間分離,以傳統的空間體驗來講,會慢慢不去思考空間是你實際去體驗量體,還是你只是在看待一個圖片好看?我覺得建築師需要去運用這些科技和技術,但更需要去創造一些想法跟空間概念,而不是只是去創造一個好看的照片。我們要思考的是可以怎麼樣再把人們帶回一個實際體驗,和如何創造一個讓人們能夠實際感受的三度空間。

Andre Fu:

我們工作室接到案子時,每個人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去google找圖片,而網路上的圖片琳瑯滿目,現在要做行銷是很競爭的,計劃一旦規劃,通常要在3年後才能體現,但時代卻不停的在改變,所以我們應該要回到以「人」為設計的中心概念,從旅客的角度去思考能提供什麼樣的設計。但科技發達也帶給他們一個好處,因為從設計到建築完全體現出來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有一個酒店甚至蓋了7年還沒建成,於是我們都會透過WhatsApp群組或Facetime進行討論,直播影像或圖片了解第一線的現場狀況,所以我覺得科技帶給我們很便利的體驗,但是一切的重點還是回歸到完成的作品能帶給大家如何的體驗與享受。

ACPV – Antonio Citterio & Patricia Viel

(提問二)在這快速變動的時代,建築是否會改變?這當中有什麼樣的優勢或是挑戰?

Antonio Citterio:建築結果不會改變。

Patricia Viel:以前覺得建築可以比建築師更長久,但現在覺得連建築的時間都變得越來越短。

胡如珊:什麼事情都會改變,連我們對美感或對美的觀念都會改變,所以對建築也會持續做修改。

郭錫恩:建築如果只是一個作為容納或人工智慧式的設備空間,沒有對建築空間有所要求的話,建築師的工作和責任就會消失,對於這點有些感傷。

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Hu)- 郭錫恩 & 胡如珊

(提問三)下一個世代的酒店/飯店會是什麼樣的型式?請建築師們以自己的作品經驗做分享。

Antonio Citterio:

對建築來說,很重要的是你必須去體驗它,透過照片很難表達或感受實際的空間感覺,只看圖像也會有很多空間被切割掉而不是一個整體的感受。

Patricia Viel:

現在設計旅館是個更複雜的工作,大家對於旅館需求其實是滿相近的,人們要很舒適的環境、很安靜的空間或很棒的視野,所以最大的挑戰會是要怎麼去做一個不同的設計,但又要能提供一樣的需求。

胡如珊:

我覺得接下來酒店設計會是一個挺分裂的未來,意思是會朝向一個很極端的走向,一種是讓人住進酒店像「回家」的感覺,另一種是希望住進的酒店是「跟家完全不一樣」的感覺,會人帶來奇特、驚豔的感覺,也許是個迷幻的體驗。

我們很多建築師還處在一個在追求體驗大師級的作品,我們的確也從中學習良多,因為這些經驗我們做出了不錯的作品,但同時我也在懷疑下一代的體驗可能會是更不一樣的,不用去到那個地方,透過圖片的碎片體驗,也可能為建築帶來另一種特殊的造型或成果,這是我們還不知道的,接下來可能會激發一些新的東西出來,我現在無法判斷哪一個案子的體驗比較好,可能未來不會是實際的體驗,有可能像是你走進一個空盒子裡,每個人都可以運用數位科技訂製不同風格的空間,不管在視覺、觸覺或官感很可能都可以透過數位發展到很奇特的體驗。

郭錫恩:

我覺得空間的感覺還是最重要。建築空間一定要做好,而不是裝飾。建築不只是建築,它還是風景,就像做家俱,他也不會只是個物件,重要的是它在空間擺設上呈現什麼樣的角色氛圍,所以這也是空間的概念,對我來說在未來,空間尤然重要!

Andre Fu:我也覺得空間很重要,一個好的酒店就像一個機器,裡面有好多功能,是一個「家的中心」。現代每個人都有很多資訊,從中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態度。我不是台灣人,雖然不是很了解台灣文化,所以到各國家去設計建案,是以一個「文化」的角度來看待與設計,像日本的業主找我去幫他們設計一個日本餐廳,我想他們就是想從我的眼睛去了解我是如何看待他們的文化,所以我也很期待台北(Taipei sky tower)這個建案,從我對台北的概念與美學角度,做出以台北為中心的建築,讓台北人走進來可以看到我的想法。

AFSO設計公司創辦人- 傅厚民 Andre Fu

(提問四)未來設計裡還可以開發什麼樣感知與傳遞?讓任何跨文化的人們都能夠去感受和體驗?

胡如珊:

經過midea就可以把大家的存在感傳達給所有他們想傳達的人,所以這個存在對我們設計師來說也很重要,我們也開始在觀注並思考怎麼運用它。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記憶設計進房子裡,讓住進來的房子裡,離開時還能將這樣的體驗和記憶帶走,並在未來再次回憶這段記憶。我們在老式的建築裡頭會嘗式一些新的事物,並期待注入一個未來,所以如何把歷史記憶帶到未來對我們來說是很有意思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