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00,薄暮還未散去,義烏桃花源生活美學館迎來一天中第一道光影。露水沾染樹葉,微微的濕,一方山水,煙霧蔥蘢,山林與通透的玻璃建築,不小心併排站成了一幅畫。正如那詩句裡描述:心若雲水間,處處桃花源。

●生活美學館入口

開放的生活美學館,每天都要迎來大量訪客,幾個小時後,絡繹不絶的參觀人群又將來到此地,他們也將用自己的方式,以身親切,不期而遇建築的語言,體驗、聆聽、沉思……生活的蒙太奇。

對話山林
讓建築隱匿於自然

《園冶》記載:“相地合宜,構園合體”。桃花源生活美學館的場地,北面向城市開放,南面向山林湖延伸,一半城市一半自然,遠山、近林、悅天、瞰湖……如何處理好自然與建築之間的“藏”與“露”,成為最重要的課題。

遵循與自然共生長的設計哲學,綠城九米設計院按照原定地上兩層的方案,搭建腳手架,進行模擬行走後發現,一層的視野完美地與山林交互,人行走在二層,視野尷尬地停留在樹冠位置。

因此決定,利用地塊天然的高差,將主體改為下沉式,這樣的改造成本,比原方案造價多了近600多萬。

匣中光影
視覺維度扣人心弦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桃花源記中的尋境之韻妙被重現於此。拾39級山道台階而上,四棵從嵊州尋來原土培植的櫻花樹,凝睇著一面夯土牆與頁岩牆,色彩的衝突與在地文化的融合,彰顯著當代建築技藝的返璞。

入口隱約藏於側面幽深小徑,鳳竹探頭聞風而動,在五米高夯土牆構建的縱深與曲折中,隔絶了外界。唯聞跫音,豁然天光,忽見水院,天空納入鏡面之中,模糊了想像與真實的邏輯邊界,一場“光與影的對話”就此展開。

進入整個生活美學館,就像進入了一個通透的玻璃匣子。“林中有我,我中有林”,如此的意境,是設計師不斷與玻璃、幕牆工廠溝通後所形成的純淨通透。其中最大面的玻璃接近3.75米*3米,達10噸的重量,要將其運輸安裝至山林中,成本及難度都耗費巨大。

建築與自然,被融合地恰如其分,猶如一滴被陽光喂飽的翠綠。空氣透視將視野遠景推向無限深處,然後消失在無限深遠的青山雲海之中。

設計師根據浸入式體驗劃分動靜動線,取消了單一體的建築形態。下沉空間為公共展示區,向外打開為水院、花院、石院三個挑空小景。

地上空間根據南山、山林、城市三個觀景面,自然而然地分割成三個玻璃盒子,從公共性到半私密再到最後的私密感,承載不同的空間功能。

三個玻璃盒子圍合起一個由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的中國代理公司——七月合作社打造的枯山水庭院,融合了禪意美學與簡約風格,為紛繁都市帶來一隅靜謐自在的共享空間。

融合兩儀
美的當代東方式

場地,訴說建築的語言。建築,承載美學的母體。生活美學館室內空間的美學打造,由著名設計師梁建國操刀。這純淨的玻璃體,如同一枚潔淨的琥珀,梁建國將傳統的石材、絲布、金屬、木刻……以五行的理念,塵封凝固其中,傳統與當下相連,產生新的力與美。

金、木、水、火、土,五行永遠在相生相剋的變化流轉中。未經多雕琢的青石、意化形的銅飾,老木樑柱,入口門廳封存的宗塘當地的五色土,耗費數十萬不菲造價的沙盤木基座……都在向人們訴說著,土地深遠的宗族情節與當然人們回歸自然的呼應……

二樓陳列的明清古建老物件,牛腿、窗花、光緒年間的房契、明清木雕傢俱……皆為梁建國私藏,價值超100多萬。方寸間,是古代生活的立體縮影,也是中式設計語言的源頭。流連駐足這時空的甬道,美與藝術巋然未變……

生活之美
並不止於此

上乘細節的打磨,都將幻化成一個個美學符號,感動生活中的每一瞬間。展覽、收藏、雅集……未來在這裡,將闡述更多關於美的故事,提升了人們對於美的觀念,並把生活的體悟納入其中。

美好的事物,總讓人情難自禁的想去擁有。來參觀生活美學館的人們,常常意猶未盡,並不願僅僅止步於此。因此在生活美學館開放期間,常常有初次拜訪的客戶,當場就認籌,並帶來朋友,桃源為鄰……

水的流暢,光的悠遠,將指向更遠的未來,趨於更為具象化的桃源生活。

文章轉載自:專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