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水墨氤氳、人文之鄉” 江蘇南通”的「范曾藝術館」,是為範曾書畫藝術作品,以及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的展示、交流、研究、珍藏而建造。

建築規模7028平方米的藝術館,從與傳統文化有著緊密情感關聯的“”為切入點,依照三種不同院落的自發性生成秩序,鋪展開略帶鬆散的局部關係,進而構架起以井院、水院、石院、合院為主體的疊加立體院落, 從而突破性地將院落從物化關係中脫離,最終呈現游目與觀想的合一,以期達到“ 得古意而寫今心 ”的意境。

 

關係的院

范曾藝術館強調的“關係的院”,首先表現在同時呈現的三種不同的院落形式。建築的底層是一個導引與疏通的院落,兩組由門廳與臨展廳組成的L型體量,錯位圍合形成略為曲折的穿通性。由於空間正中位置的頂部類似於藻井的形式,故而稱之為“井院”。建築的二層有兩處南北穿通的邊院,居於大展廳東西兩側。

由於兩個穿通的邊院呈現水與礫石兩種特徵,故稱之為“水院”與“石院”。水院與石院成為展廳與外部空間的間層。建築的三層是一個四邊圍合的內院,南北兩側的辦公,研討室和畫室朝向內院採光。而東西兩側以朦朧的院牆作為圍合界面,由於此院與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均有交合,故稱之為“合院”。

其次,范曾藝術館的“關係的院”,表現在構架起以井院、水院、石院、合院為主體的疊加的立體院落。“疊合院落“的初衷是期望在受限的場地上化解建築的尺度,將一個完整的大體量化解為三個更局部的小體量,這更便於我們以人體尺度完成對院落的詮釋。三種院子由於各自的生長理由被聚在一起,由於連接方式的不同而出乎意料的充滿變數。

觀想的院

范曾藝術館體現的“觀想的院”,表現為呈現相互融通之間的狀態。各個層面的院落疊加在一起並不是最後的結果,彼此勾連產生的相互融通的關係,才是促進可能關係發生的良好場所。底層的井院通過入口處的上空與二層的水院、石院相勾連;二層的水院、石院與屋頂的合院在東西兩側相貫通,屋頂的合院又與底層的井院通過貫穿展廳的“光井”相遙望,形成連續的瀰漫式的互通空間。這個介於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間層”如同充滿空氣感,類似於氤氳渾融的水暈墨章。

中國人對空間的體驗可以形容為展開式的畫卷呈現。一幀幀的畫面以步移景異的形式展現出來,並以畫面的形式定格下來。這就如同中國古典書畫中,意向景物的呈現往往是非同時同地。范曾藝術館以局部關係並置的方式形成時間上的先後呈現,為“游目”式的觀想體驗提供可能。在非同時同地的景物片段中,局部的關係先後呈現,它們雖然並置於場所之中,卻透露出層層遞進的彼此勾連。在人的意識之中形成各自能動性的關聯,從而滋生出混全的整體。

意境的院

范曾藝術館力求達到的“氤氳朦朧”的意境,講究的是一個漸次打開的世界,於循序漸進中呈現舒捲而出的氣場。藝術館的“邊界擴散”的主張以分散展陳的方式打開了以往封閉展陳的壁壘,開拓出瀰漫性的探索氛圍。以路徑體驗為導向的敘事方式取代了以往圍繞展陳為中心鋪展的框架與描述,以極平靜流暢的方式悄然打開探尋的通道,卻又拒絶直白的表述,構成了東方式的迂迴轉承的意味。

藝術館的設計嘗試混凝土結構與鋼結構體系的巧妙轉換,下部呈“”字形的混凝土結構與上部呈倒扣的“”字形的鋼結構,形成虛實相生的朦朧意境。

藝術館的設計基於黑白兩種主色的調和來營造淡逸樸素、純淨朦朧的意境氛圍。設計上選用了黑色的洞石與淡灰色的陶棍,兩者均具有樸素的質感和典雅的色澤,沉穩的基座對應一方朦朧的界面。設計選用淺灰色陶棍作為“朦朧界面”的主體材料,著重於其質樸自然的文人屬性及較好的耐久性。陶棍疏密相間、組合成榀,懸垂於屋頂之下,符合所謂的“計白當黑”的意境,講究的是有無之間的把控,與不飽滿中呈現飽滿的觀想。

文章授權轉載自:在庫言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