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業遺產、上世紀三十年代建築、網紅酒店、服務設施… …這些詞都是老碼頭水舍的標籤。如果要給水舍加上新規劃、新定位、新公共空間,這些新標籤該如何與舊標籤相處?6月,水舍酒店暫停營業,也迎來了新改造。三益設計對鍋爐房進行微改造,小尺度的改變將成為水舍的新開端,探索新社會語境中的設計方法。
社會造景|在景觀社會中反叛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大規模大尺度地建造呈現出一種新社會關係的景觀。若干個景觀堆積,則反向強化快速建造的社會關係,即法國情景主義者居伊·德波(Guy Debord)定義的景觀社會:這裡的景觀並非landscape,而是為了圖象化生成的景觀spectacle,是一種表象的景觀,而以物和人為本體的造景。
上海水舍微更新,是水舍更新計劃的一部分。
水舍位於上海南外灘老碼頭新規劃區內,原有的三層建築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武裝總部,十年前增加第四層改造為精品設計酒店。改造保留了原有的混凝土肌理,增加了耐候鋼結構,使用特色表皮材料,與黃埔江的船舶形成工業空間的連結,是中國城市化過程的一個回憶。
今年六月,水舍停業並將停車場規劃為城市公共綠地,這一功能的改變讓工業時代的廠房和老碼頭現代發展有了社會造景的契機。
本次三益對水舍鍋爐房進行改造,營造一個Mini Stage,是水舍與未來公共綠地的過渡,也是社會造景的引言,建築師從批判性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將過往的社會景觀轉變為社會造景。
場地造景|在封閉城市中流動
場地是造景的第一對象。原本的景觀社會沉浸於工業遺產營造的浪漫中,以一種圖象化的手法強化場所感,失去了時間變化的規律。
水舍的鍋爐房位於建築的一側,即相接又不相連,所以在改造過程中,我們不刻意去追求材質和形態的延續,將圖象式的展示轉向功能化的使用,形成一種關於流動和封閉的策略。
微改造位於建築的端頭,是街道的行走方向,隨著人流導向自然而然形成流動的軸線,將工業場地氛圍流動過渡到公共開放的場地氛圍中。所以與原建築相接的立面,形成封閉底層,延續封閉感,但同時微改造的高度遠低於建築高度,封閉感也在持續減弱,人群和狀態繼續流動,到達微改造的另一側,一個開放的並且設有接納性座位的空間,封閉感全部流走,有序的流動生成過渡性的場地造景。
在材料的選擇上,建築師從周邊環境中提取出摺疊鋁板、水泥材質和色彩元素,將過往的時間以材料的形式凝固。新老材料的直接對比,加大過去和現在之間的距離感,反襯出場地之間的時間流動,歷史成為一個背景化的封閉場所。
空間造景|在符號城市中運動
當空間賦予功能後,將不再是以圖象符號為本體的景觀社會。
在面向城市公園開放的場地中,增加文旅展示窗,立面嵌入一體化的現代造型雨棚、燈光及休憩座椅,強化流動後的開放互動性,建立一種新的觀景方式。建築中的小公共空間與場地中大公共綠地空間對接,將曾經被同化的圖象轉變為沉浸式體驗之中。
當微空間和觀眾介入到空間造景中,水舍將會增加新的篇章,一個脫離原有景觀社會的新故事,形成一條新的時間軸,成為城市重新生長疊代的開端,也是外灘故事中的一部分。
這正好應了當代藝術家倪衛華的那句話,我們經歷的當下都是未來的歷史。我們邀請倪老師在水舍的牆體上創作新一期追痕,由不同年齡、性別和職業的人書寫,不斷的延續、覆蓋和更新,如同水舍和微改造以及城市的關係,希望可以引起景觀社會和社會造景的思考。
《追痕》是藝術家倪衛華創造並發起,由跨地域、跨年齡、跨職業的各路人士廣泛參與的觀念藝術活動。《追痕》運用反襯填色描繪方式,以城市邊緣工廠、住宅廢墟牆壁為畫布,用黑白反差將牆體痕跡的對比度拉到最大,賦予它們儀式感。2018年起,戶外系列作品《追痕》聚焦並探討社會景觀和時代痛點,成為藝術介入社會又一引人注目的案例。
倪衛華,著名當代藝術家,曾在北京、上海、洛杉磯等地舉辦個展,並參加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馬拉喀什雙年展、法國戛納藝術電影節、丹麥攝影雙年展、中國藝術在巴西等國內外重要展覽。
深處於景觀社會中,我們很難避開圖象設置的陷阱中,但也是因為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才產生一種反思的思考方式,將刻板的邏輯線條逆向行走,也許不會立竿見影,但可以從小裝置微改造處理。水舍微改造,是歷史到當代的過渡,也是封閉到開放的過渡,更是是建築師從景觀到造景的思維過渡。
項目名稱:上海老碼頭微更新項目
項目地址:上海市黃浦區毛家園路
建設單位:上海創邑實業有限公司
基地面積:180㎡
建築面積:70㎡
設計時間:2019.10-2020.04
建造時間:2020.01-2020.07
方案及施工圖設計:上海三益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主創建築師:賈正陽、王瑩
方案:游登陽、呂家俊、曹大衛、馮若倩、於佳玉、高伯豪、王俊、蒙明慧、陳煒彬
建築:焦峰
結構:陳思強
機電:薛靖軼、張施皓
施工單位:上海宏陽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建築攝影:劉松愷、曹大衛、Mark Justin Shen
文章授權轉載自:專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