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行進劍潭站,一座向外凸出圓型球體的建築物映入眼前,在市民相當熟悉的街景之中,彷彿一個從外太空異世界被放入的大型機器,巨大又精密、華麗而細緻,也為台北帶來截然不同的活力!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2021 CNN評選全球最具顛覆性的8大建築/2021 入圍TIME世界百大最佳景點

出自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建築師雷姆・庫哈斯和大衛・希艾萊特之手,被CNN評選2021全球最具顛覆性的8大建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在試營運之後,我們得以更加清晰地看見它的樣貌,建築包含一座1500席大劇院、兩座800席的球形鏡框式及多形式中型劇場,最大特色為三座劇場可獨立運作也可將其中兩個劇場連通組合成可容納2550席的「超級大劇場」。這座為「表演藝術」而生的作品,更期待能夠激起大眾的好奇心及想像力,並且走進劇場感受它的魅力!

此次特地邀請擔任OMA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項目總監林家如建築師與我們細說這件作品的精彩與迷人之處。

以實驗性手法設計劇院的內部佈局,創造城市充滿活力的地標

Q:歷時多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在2022年3月開始試營運,也為市民揭開它令人期待的面紗,過程中雖然歷經波折,而在繼兩廳院後,臺北終於又有一座為表演藝術而生的建築地標,它融入夜市、街道的庶民生活印象,也映照當地城市與文化的樣貌。這樣一座國際的地標建築,是否與城市產生不一樣的關聯,為周邊環境帶來一些不同的影響?

林:建築所在的位置當時在競圖時,對於建築師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在它附近已經是一個有豐富紋理的地方,像是鄰近的夜市,但大尺度來看,又在文化的軸線上,北邊有故宮、南邊有北美館,這種不同的文化、藝術跟市民交集的這件事情,對於表演藝術中心來講,它的困難度很高,通常的做法是把其他的東西都屏除在外面,好好專心讓觀眾進來看一場表演。但我們認為它的困難度也是它的機會,因為它有這麼多不同的面向及活力聚集在這裡,所以我們後來選擇的策略是讓它整個打開,包括1、2樓的地面外全開放給民眾使用,前提在於它反而是一個收納外在各種聲音跟活動的容器,在公共性上面不要這麼明確定義它要如何被使用,讓它是有很多模糊的空間,所以它開始可以跟這個城市、跟這塊基地、以及表演藝術愛好者互動。

球劇場猶如懸浮的星球停靠於方形量體上,引人無限想像。

因為這是一個展開型的建築,在基地上方不同高度,我們還可以看到台北市環山的地景、城市的夜景、圓山大飯店等等,越來越多的可能性可以在這裡發生,我們覺得這個案子在全世界的表演藝術中心裡面,能夠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定位,並不僅是為了表演藝術而設計,更是一個廣納各種可能性的機會,創造它獨一無二的活力。

三個劇場皆可獨立自主地運作,可自由定義,擁有可被調整或合併使用的可能性。

Q:您曾提到「一棟建物能成為市民生活的亮點」而廣場就如同是市民的客廳。北藝中心與城市街道、市民生活的空間非常貼近,是否也期待為台灣的公共空間帶來新的感受?

林:如果只是想要設計一個很棒的表演藝術的場域,那服務的群眾就是愛好表演藝術的族群,以整個大眾娛樂文化來講,表演藝術算是小眾,它當然會有需要的功能,包括舞台、後舞台這些不同的設備,來讓表演藝術可以發聲。但我們覺得更重要的是,表演藝術的客群是需要被培養的,很多人不一定會在第一時間花錢買票,進到裡面來看一場表演,但我們希望透過這一個開放性的空間,無意間大家散步就逛到這裡來,特別是我們有一個很特別的公共參觀動線,它會經過上舞台、下舞台、側舞台,從某一個角度甚至可以看到正在發生的表演,這一連串的「驚豔」,都會勾起一般人對於表演藝術到底是什麼的好奇心,進一步不管是花錢買票的觀眾,正式體驗一場完整的演出;或者是散步進來的人,看到後台、看到正在表演的觀眾,也許會產生一種表演藝術到底是什麼?是不是只有幕前的才算是表演?其實幕後有可能比幕前更精彩!或者是非正式性有可能比正式性更有趣等等,去重新解構到底什麼是表演藝術?甚至,現實人生是不是也是一種表演?

從這樣的組合來看,越模糊的公共性,越有機會創造偶發的事件在這裡交集,讓它變成是一個有趣的空間,提供更多想像、更多變化性,其實是我們最期待看到會發生的樣子。

Q:OMA以特色的「鴛鴦火鍋」為設計靈感,將建築與夜市文化、飲食文化的城市風貌結合,將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請與我們分享建築的設計構想,以及期待為臺北帶來一座什麼樣的地標性建築?

林:我們創造一個最小佔地面積的建築,將三個劇場的舞台區在空中結合,向外凸伸的是觀眾席,讓一樓地面有很多活動可以發生,這已經是一個讓公共行為與表演藝術可以結合的機會。另一方面我們將大劇院與藍盒子劇場結合,後台的兩道隔音牆可以打開,變成一個超級大劇院,可以到近一百米的長度,讓這個城市中心高密度的地方突然冒出一個連飛機都可以放得進去的表演場域,觀眾在座位上,表演者自由的遊蕩在舞台中,這就好像是我們在吃麻辣鍋,你可以選擇原味、麻辣味、咖哩味組合,或是小辣、中辣、大辣,根據你需要的空間,去做調配組合。在球劇場的舞台後方,我們安排了一個大型排練室,它平常是獨立使用,但當球劇場有需要一個很大的後舞台時,可以將它打開讓兩者連通。

所以這棟建築物在很多方面都有被結合使用的可能性,它可以讓這個基地建築的面積到達最精簡最緊密通用的狀態,而不是巨大佔據基地的建築雕塑品,我們企圖用經濟、有效率、彈性的方式去創造這裡的靈活性,某個程度來講我覺得跟台北、甚至台灣,或者整個夜市文化都是非常雷同的,在各種彈性之中創造最大的可能性,我覺得這就是為什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可以在「台北」發生,它如果在其他地方可能不會那麼有趣,因為很多國外的藝術殿堂,它就是一個獨立的空間,很大的基地,旁邊都是公園,走進去看表演再離開,很少有機會可以把它放在一個這麼多事件有交集的地方,所以某個程度上它是非常「台北」的表演藝術中心。

Q:您擔任OMA在北京、香港的設計案建築師,也是這次北藝的項目總監,而這是OMA在台灣的第一件作品,從建築設計到材料,大膽的展示對現實與虛構表演的想像,似乎也讓這座建築打破城市既有的空間尺度,成為與國際建築接軌的一道門?

林:OMA本身是一個國際型的事務所,很多案子都並不在荷蘭當地,因此在設計一個案子的時候,必須去針對在地文化規劃一個合適、並且只有在地可以發生的活動,我們在事前都會做大量的分析與觀察,同時我們的團隊也非常國際化,在這個公司有趣的地方是,在討論很多議題的時候,其實是由很多不同背景的人,在溝通激盪出更有趣的視角。

所以從OMA的觀點來講,每個案子它本身都不是在完成一個建築師他自己對於美學的意志,出發點並不在於要如何蓋出一個很美的建築物,或者有「我的」風格的建築物。譬如說北藝它的基地限制,要如何把各種元素組合在一起,就成為我們最大的概念來源,把三合一的概念加起來。當然其他地方也是一樣,它所完成的不是個人的美學,而是背後有一套邏輯跟思考,當我們遵行這個邏輯模式之後,就會明白它要成就的是這種關係,所以這個團隊可以非常國際化。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就很特別,當 2008年公司決定要做這個競圖的時候,在OMA的高階主管中,我是唯一的台灣人,所以就「理所當然」的被抓進這個案子,那我身為一個台灣人要如何貢獻這一塊?在這個國際團隊中,我最大的貢獻就是要把大家的目光抓回來,像是台灣人在想什麼?業主在想什麼?而這個案子我一路看到它的轉換,從2008年開始前期的設計溝通到營建、施工到驗收,我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也覺得它是OMA最棒的建築之一,它能夠為台北的表演藝術帶來某一種活力,對於一般的建築師來講,真的很少有機會可以這麼專心的做一件事情做這麼久,因此過程之中要感謝的人非常多,因為很多人都在幫忙這個案子,但我只是剛好在這個位子上比較久,見證到了這個歷史。

Q:「建築需要爭議,只有令人厭煩的建築,才只有一種聲音」,建築師將城市中多元的觀點放進建築之中,變化為自由的想像與延伸。如北藝中心外型被稱為像是「皮蛋豆腐」,對於外界的各種解讀,您認為我們可以如何去看它所代表的意義?

林:我覺得這其實是一種樂趣。對於建築師而言,如果你設計完一個案子,大家只有說它美不美,而沒有任何的評論,那這個建築就很無聊。現在有很多人會給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各種暱稱,其實在競圖完的時候,我們是叫魔術方塊,因為有各種的組合方式,沒想到就有網友就把皮蛋豆腐的圖片貼上去問:我們怎麼在致敬皮蛋豆腐?我拿給團隊看說好像真的有點像,大家也跟著一起笑,當然,我還要去解釋什麼是皮蛋豆腐。

他們會覺得台灣人這種反應開始有一種互動跟火花,也許一般人看到的時候不明白那顆球為何存在,或者三個劇院組成的概念,但大家會自己去想像這是什麼,對我們來講這就是一個起點,在某種程度上吸引了大眾對於這棟建築物的好奇心,也許一開始覺得有點怪,但當你知道了它的概念之後,開始理解了,也許感覺它變美了,我們也會覺得很開心。

而即便不理解,或者去kuso它的這件事,也達到了建築物除了功能性,另外一層是它有沒有跟社會對話?有沒有帶來某一種娛樂性?建築應該是要讓人感到開心的,當它被討論的時候,就是開啟了它與社會大眾對話的功能,所以我們是非常開心看到這樣的討論。

Q:除了建築外觀,內部可組合變化的劇場空間也很令人驚豔,特別是遍佈在空間內部的色彩規劃,用不同顏色去區隔不同空間、場館的使用,這樣的設計想法是否期待為表演空間帶來新的變化及創意?對於表演者或者觀眾來說,會有什麼樣的體驗及感受呢?

林:色彩計畫是我們邏輯運算下的結果,這個方形的量體它被波浪玻璃所包圍,它其實就像是一個機器,我們希望人們可以看到它正在運轉的樣子,所以我們在內裝讓它比較重要的program都有自己的顏色,當夜晚外面都暗下來,而裡面正在發光的時候,你就會看到不同的顏色在發光運作,像排練室是粉紅色的、休息室是Green room,而所有劇場內部全部變成是藍色,不管是任何材質,吸音、返音、軟的、硬的,全部都用同一種顏色去統一它,有一點迷幻的效果,像是我進入到一個不太一般的空間,正要觀賞一場表演。我們並不意圖要去創造某一種美學的效果,而是我們認為顏色其實是空間的秩序以及密碼,它會告訴你機器如何運作、正在運作的模樣。

Q:最後,想請您與我們分享,北藝中心無論是建築本身、理念、空間以及創新,將為這座城市帶來什麼樣的意義?

林:我們很期待它會吸引什麼樣的人進來。當然喜愛表演藝術的人會是一部分,或是觀光客,也可能是跟朋友約在士林,進來喝一杯咖啡,或是到七樓的餐廳去用餐,它有很多可能性能夠讓大家不期而遇的進到這個空間。而做為一個建築師,我們不覺得你進來一定要如何去感受這個建築,當建築完成時,建築師已經退場了,我不會再去告訴你這個建築的概念以及設計,它更應該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解讀。而我自己比較期待在外面吃了夜市的小吃後,在地面層看了一個布袋戲,再走進來看看不同的活動,慢慢往上走,最後上到屋頂花園,看到整個城市的景象,附近環山的風景,整個被綠意覆蓋,城市與大自然高度密集包覆的舒適環境,理解到原來台北市很美!

這是我個人的小私心,它不只是一個往內看表演藝術的空間,也能夠往外看到這個城市的美好,提供這樣的機會給大家來體驗!

官網連結: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來源:臺北表演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