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相遇世間所有的美好而定居 。

季風懂得佈白的道理

頭前溪北岸,風來的季節。白色明亮的外牆,日日夜夜隨天光雲影變換翻閱明暗不同。「榆二」居所與自然力的關係,不是對抗,而是感知,是在季風帶上明亮著它的明亮。

「榆二」擁有獨一無二的白色外牆,這是台灣建築不敢貿然嘗試的顏色。「榆二」的白,是和澳洲雪梨歌劇院同樣的白,使用的不是油漆,而是德國凱恩礦物性塗料,其自然物質的屬性有自潔作用,同時也為了對地球負責。

如一則城市的散文,輕盈而自然的牽引著你的眼神,遠觀是一抹春色,近看是光影的旋律。幸福,是為了每天與家相遇。

一幢散步的丘壑,一座風間的縱谷。

平原,圳道,紅樹林。往東高度漸升的丘陵地,適合遇見蝴蝶經過,或目睹鷹類在自然氣旋中沈穩盤升。這座與自然共生的居所,有內在豐富的四季表情,高高低低散步的空間,以及朝外遠望的露台和窗景。

院落矮牆使用的石毯,是在台灣研發成功,而廣被國外高端建築使用的工法。石毯呈現天然石子溫潤的顏色,表情更勝石材或磁磚外牆。一樓外是生態庭院,院子裡看見那些從身邊飛掠而過的,在地面上生長的,那些原址挖掘出來的天然不動的土壤與岩石。榆樹是「榆二」的主題樹,它是一種成長緩慢,枝條堅韌的常綠樹。斑葉榔榆的葉子在夏天變白,冬天恢復白綠相間,有一種罕見而迷人的優雅氣質。

公共區造出觀景的烤肉露台,頂樓則有無風的冬陽曬被場與健身房。因為巧妙利用建築朝向,形塑量體的山谷,與自然力構成一種共融的關係,容許一種乘風快意的生活方式。

以手帶心,空間的調音師

在尺度之外、在牆與牆之間還可以發生什麼?打里摺由以手帶心,將藝術融入美好生活,打里摺的建築是創造新生活方式的容器,以近乎苛求的日本職人精神,在每一個空間細部,精準調理氛圍的音符。

大廳,如同一座小型美術館。一架鄧泰山親筆簽名的古董鋼琴,為了社區音樂會而演出最動人的樂音。在「榆二」建造過程,藝術行動一直在發生。音樂家方斯由,畫家巫日文,雕塑家黃銘哲,視覺藝術家Poco,與日本玻璃藝術家都曾來訪,也為這幢社區留下獨一無二的專屬作品。

和藝術朝夕相見的生活,為了遇見美,為了讓心中揚起音樂。

讓杉木香氣成為家的記憶

當車行滑入停車場,地面是沈靜的灰,倏然打開一道天井,白牆、植樹、岩石,天光照射而下,有種寧定之感。進入梯廳,迎面而來的是香杉的味道,呼吸之間,已經到家了。梯間特意選用香杉原木為牆面,且不以亮光漆封住木材毛孔,自然釋放的杉木香氣,成為回家的氣味記憶。

材質的選用,決定呼吸的品質。地下停車場排除一般大樓常用的塑膠地面,而選用磨石子,不需擔心塑膠地面日久變質,耗損維修帶來的有害氣體。天井既是自然採光的開口,也將進出汽車的廢氣帶出,創造空氣的對流。

即使看不見的一呼一吸,也有打里摺絲毫不放過的堅持。

工藝,是時間的藝術

最好的住宅,是一種在時間中交付的關係。最好的售後服務,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材質與工法,讓住戶入住之後,成為他們恆久的後盾。

對於建築工藝,打里摺極度考究。打里摺的做法,是投注更多時間在設計規劃階段,與建築師進行長時間詳實對話,反覆考量與敲定,最終定案的設計圖說,能精準一次到位,貫徹到執行末端。在室內空間的配置上,也將時間的因素納入思考,考量家庭需求在時間中可能產生的變化,而為收納擴充都留下空間;更精密計算到材質熱脹冷縮的物理特性及不同質材的完美脫縫或銜接。

所謂工藝,就是任何細部必須在時間的進程中,經得起恆久的試煉。

愈簡單愈不簡單

去除不必要的裝飾,回到住宅核心,為滿足現代人生活方式而築居,打里摺主張Less is More的西方哲學,在簡單裡蘊藏豐富。平面是釋放的,空間是為了創造想像的。戶戶配備廚房中島木頭長桌,可以是一個人的工作台,也可以是一個家的共享空間。是各自擁有自我的據點,也是共同對話的起點。露台,可以是一個人的空間,也可以是隔著落地窗的陪伴,是最單獨的在一起,既擁有自由,又享有歸屬。

詩意的栖居,最美的共鳴

在「榆二」,即使不出聲的時候也有一個共鳴在回應。任何生命的時刻都是複數。那些值得再一次認識,再一次感受的事物,都從一個家開始。

在「榆二」,世界有一點大也有了一點奇妙的開端。住在這裡的一家人,會記得季節改變時榆樹的光影,會偶然響起蕭邦。不說話也因共享而相連,讓生命因相知而豐饒,一個人遇見一個人,成為大於二的存在。心,終於找到和諧如一的居所。

|基地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