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成美術館」設計構思用感性的詞形容是「捏泥巴」,理性的詞是「流形」。這座建築在設計中把近年來的思考作了一個總結,提出一個新概念「流形」:一個從頭至尾充滿運動變化的並有兩個或多個不同表現形式端頭的形體。
該形體表現的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流動變化的空間形體,一個從靜態到動態的過程,一個時空演變的過程,一個機體生長的過程,一個沒有焦點的建築,一個包含有從線性到非線性變化的幾何構成,兼具拓撲與分形的特徵。
於慶成美術館建築形體空間具有十個變化:
1、力學—體態從靜到動,
2、微分—形式從直到曲,
3、層級—分塊從大到小,
4、光學—顏色從深到淺,
5、測量—面層從厚到薄,
6、計量—縫隙從寬到窄、
7、 物理—質感從粗到細,
8、維數—空間從二維到三維,
9、性狀—氣質從剛到柔,
10、哲學—屬性從陰到陽。
▽ 形式從直到曲
西藏上師索甲仁波切1996年寫的<西藏生死之書>暢銷全球,其中說道“: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只不過是變化、活動和過程而已–一種整體而流動的改變”,“生和死被當做一連串持續在改變中的過渡實體”。
▽ 起伏的曲面
▽ 質感從粗到細
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說:「每一個熱愛電影的人最終都會抵達小津安二郎的視界,領會到電影的本質是運動與靜止之間的抉擇。」
▽ 入口處的框景
曾經習以為常的方既是方,圓既是圓的慣性思維被顛覆,這個不方不圓的形體不合常理而合乎邏輯。曲線與直線不再以對比的,機械的,剛性的歐式幾何面孔出現,而是從同胚、同倫到非同胚等一系列的拓撲變換下作非線性的變化。
▽ 內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