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秋冬去,春夏居。


▲眺望廬山

無論是陶潛的‘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還是陸游的‘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都娓娓道出了一種自在。廬為體,境為形,心隨茶棲,道在其中。


▲建築樹影

位於廬山腳下的舊居,在路旁古樟樹的見證下,從驛站到民房,幾個世紀的變遷,它如一位老者,默默地對望群山。


▲原石

望廬,是望廬山的意思,同時又是廬山下的一小 ‘ ’,一語雙關”。於昭說。

▲建築外觀

整個建築由新舊兩個主體構成,舊體是兩片牆,中間藏著老房子;新體面向廬山,彷彿三面打開的玻璃盒子。順著古驛站驛道的方向平行錯開,在衝突對比中產生了時光交錯的穿越效果。

▲前院

隨著天氣的變化牆外屹立的古樹會呈現不同的形態,而這形態也自然會幻化成樹影,肆意的灑在雪白平靜的牆面上,帶來情景淡雅,遠離塵囂之感。

▲後院

入口是一條白色花崗岩石板拼砌而成小徑,直面廬山瀑布。小徑兩側矗立著古驛站曾經的老樹,雖然風燭殘年卻依然挺拔向上。


▲建築全景

遠處由黑色石塊堆砌而成的牆體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取於當地的黑色岩石,與白色牆面相搭配,更加襯托出老樹的蒼勁。而在平行的牆體中,一棟木質徽派老宅安然於內,有種霧裡開花的朦朧意境,述說著時間,亦飽含新與舊的融合。


▲水院

▲大堂吧

沿著左側的通道緩坡向前,黑色岩石塊拼砌而成的壁爐,延續室外的材質及工藝,堆砌的木柴,自然且溫暖。

▲大堂


▲新建築與老建築之間連廊

望廬亦設有廊道,以石製小橋的形式呈現,連接舊房子與新房子,在營造層級遞進的空間次序,以及師法自然的脈絡情境外,也同時連接了過往與現在。


▲老建築前廳

而相對於大刀闊斧的改造,於昭對老房子的設計更多的是還原。他將原建築縱向兩側比較矮的部分做了局部吊頂,有效的規避過多的建築結構,也讓其自身精美的雕花能被白色牆面襯托出來。


▲前廳細節

於建築師而言,老房子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在與室外老樟樹形成的風景之間進行選擇性的遮擋和穿透,一種宜人的氛圍便呼之欲出。這裡的每一個空間都能呈現出不同的風景,在穿行停留的過程中,亦是一種豐富而有趣的心理體驗。

▲休息廳

老宅內的空間用“”來分隔的:“ 將原本阻礙入口的一組雕花屏風,原封不動的拆解下來移到入口左側牆面作為裝飾。既保留了入口主動線,也讓老建築原本的面貌不失完整。”


▲公共空間

屏風是一種能巧妙分隔空間的形式。即不破壞老房子的完整性,又能對室內空間進行新的功能劃分和梳理,形成現代感的空間邏輯。


▲休息區


▲休息區

▲休息廳與宴會廳相連

《後會無期》中說:“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人們習慣了用看熱鬧的心態俯瞰生活,卻忽略了回到內心深處自修,作為設計師,似乎有責任對此進行一些改變。以一種‘ 反思式 ’的存在,再現過往、還原生活,與情感層面拆解重現,為每一個到訪者完成一次自我解讀。


▲宴會廳

茶房將設計師懷舊思緒與世間難得的清淨淡雅藏於一處,‘ 任他門外,車駕喧朝市 ’,門內只有茶香四溢。幾許深色竹捲簾漫不經心的垂落,用於高低空間的自然過渡,也令室外的景觀變的柔軟。


▲茶房


▲茶房細節


▲屋頂細節


▲平面圖

文章授權轉載自:專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