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窄而緊密,適合積累回憶,回憶有遠有近,關於楊梅竹斜街這條窄巷的回憶,遠可溯至明清時代,在全國各地寒窗苦讀的讀書人,抱著「京城夢」進京趕考前夜,在此留宿,這條巷子還住過戶部尚書、京劇名角,有過銀票公會,戊戌六君子曾在此談笑、蔡鍔將軍在此結識小鳳仙,沈從文在此一處沒暖爐的屋子裡寫出了《邊城》。
那麼美的街名,是不是因為街上住過那麼多文豪呢?
並不是,據說以前這裡住了一位好有名的媒婆姓楊,故名「楊媒婆斜街」(也算浪漫推手?)。民國初年最多曾有七間書局在此巷內營業,說明了文昌帝君並未因改朝換代而疏於關懷,於是乎我的近期記憶也就不那麼荒謬了。
近期記憶始於兩年前,我的北京好友、台灣青年李擴決定與北京設計週策展團隊合作,開一間以閱讀為主軸的設計商店,成為「大柵欄文創新街景裡」的一景,——這就是「書的設計店」。
在胡同老屋開店,首先得經歷一場震撼教育,楊梅竹斜街風光雖美、故事雖好,但老屋無供暖設備、露樑的屋頂不擋寒氣、而且沒有自己的廁所,得走幾十公尺去上公廁,有時公廁無水洗手,我們都心知肚明,在派對上待得越久,越要避免與人握手。儘管這樣那樣,書的設計店裡的書與人卻日漸增加,朋友隨時造訪,主人都歡迎,在小後院閒坐喝主人泡的咖啡,會遇見許多平常老是約不到的熟人。
許多人聽說竟然有人在北京胡同開了一間美麗書店,紛紛慕名前來,於是店裡有時會有神仙降臨,有時則可見到明星,不過到了六點隔壁大娘開始炒菜,無論是明星或是凡人,肚子都會餓,隔街Wifi範圍內有一間東北菜小館,店內毫無裝飾,但店門口一台豪華重機車,是飯館老闆的。
另外還有一件小事,2013改造之初,主辦方請了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設計街道,完工後聽到胡同大爺背著手評論:「太日本了不夠北京」。
我心想大爺啊你太謙虛了,北京居民住到哪兒、哪兒就會變得很北京。現在當你搭地鐵二號線到前門站,走過正陽門下,穿過那充滿十元塑膠紀念品的俗麗大街,走過一路燒著小炭爐的傳統小吃店,想辦法跨過那條交通壅塞的馬路。
轉個彎進到楊梅竹斜街,你會看見好多間工作室、書店、咖啡館,也會看見提著鳥籠的大爺、坐在小雜貨店裡的大姊、耳中聽見棋牌室裡的嘩啦聲,胡同裡所有的秘密都藏在那嘩啦啦的洗牌聲中。
北京確實不是個對行走人友善的城市,但是當你突破千軍萬馬來到這條胡同,你可以待上很久很久。
何曼莊
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系
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現居紐約,著有《即將失去的一切》、《給烏鴉的歌》、《大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