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發展的現代化、城鎮化趨勢不可避免的需要引入新的功能類型,互聯網會議中心等大空間多功能建築是其中之一。江寧石塘村計劃以“公社禮堂”及“溫室大棚”為原型,嘗試重構鄉土環境下的公共空間類型。採用工業化快速建造體系,引入預應力細柱結構技術,有選擇的以適宜技術消解弱化物化的建築存在,還原鄉村原有的觸感,在極短的建造時間內進行了一次鄉村復興的建築實驗。
石塘村的“互聯網小鎮”計劃,是當今中國鄉村城鎮化的一個縮影,包括其實施面臨諸多困境—鄉村現代化、城鎮化與城市化之間微妙的差異和困擾,即便那些具有優越區位條件和豐富自然資源的樣本。這個位於南京西南40公里的近郊鄉村,已先後完成了村落規劃改造與鄉村特色民宿、餐飲建設。
作為“美麗鄉村”的後續發展,應對未來“互聯網創業大賽永久會址”帶來的會議、觀演等多功能的需求,地方政府提議的互聯網會議中心計劃,顯然對於鄉村的未來產業轉型至關重要,但同時從選址到建設並未經過藍圖規劃的縝密過程,而呈現出某種鄉土聚落發展的“自發性”
在中國的傳統鄉村,大房子並不多見。作為公共建築的“公社禮堂”,和作為生產設施的“溫室大棚”是其中的典型。對上述兩種“原型”的要素分析,成為推動設計的重要路徑。鄉土建築類型通過與建造的材料、構造直接相關,既是鄉土建築現實存在的物質基礎,也成為形式表現的重要媒介,和抽象的建築空間意象、文化體驗的載體。
公社禮堂記憶的喚醒,自然產生了兩坡屋頂的基本空間要素,事實上這個會議中心的大空間在多數時間也將作為村民聚會風俗延續的場所。而裝配式的桿件結構則是對溫室大棚輕鋼結構建造類型的發展,雖然其複雜性和可靠性要遠高於後者的要求,但是其對自然環境最少擾動的理性建造邏輯得以保留。
研究空間結構及張拉整體的結構工程師袁鑫,巧妙地將“張拉整體”(Tensegrity)的力學原理應用於柱的受壓,將傳統柱橫截面單一的受力分解為受拉與受壓,兩個方向力的平衡為抵抗柱的變形提供了額外的幫助,超越歐拉臨界力的限制形成截面尺寸極小的重載超壓細柱。理想的會議中心支撐結構,應該有如基地周圍竹海的翠竹,細密挺拔。預應力細柱技術支撐下,達成了截面邊長14釐米,10.45米高,長細比1:75的細柱。45天快速建造的同時獲得了良好的建築品質,依據了工業化建造體系以及相應的設計和設計管理方法。
“互聯網會議中心”作為鄉村新的功能類型,其要素構成毫無疑問是時代進步的訴求,而“類型”思考方法“轉換”和“進化”的本質,從來不是拒絶—而是迫切需要積極融合新的技術策略,形成技術和鄉土相契合的發展推動力去延續固有的空間環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