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卡爾加里市的中央圖書館於1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這座像橋的建築落在城市兩個區域的邊界上。這裡有一條輕軌線路穿過,以它為界線的城市東部區域相對荒涼、目前住的是比較困難的人群;而另一邊是繁華的市中心,那裡人來人往、消費水平較高。
這個位置造就了圖書館最突出的特點:它的主入口被升高到了輕軌線路之上,人們爬上通往主入口的樓梯,可以從圖書館的大廳穿過,直接到達另一個城區。因此在這個方面,它成了一座天橋,輕軌從下面經過,而人們因為這座橋可以越過軌道的阻滯,更方便地在城市穿梭。這對於相對荒涼的東部城區有更多意義:交通的便捷讓居民的生活空間因此擴大,也可能會吸引更多人來這裡居住。
除了成為人行天橋,這個設置也讓圖書館更好地發揮了公共空間的作用。既然本身是一個通道,它自然在兩邊各有入口。這對兩邊的居民、尤其是東部困難城區的居民提供了資源和空間:它同時面向有或沒有高科技資源的人,他們都可以從城市的不同區域來圖書館享受這裡的資源和空間。
圖書館的外型設計也體現了這一點,整個建築在各個角度都以相同的模式封閉,每一個面上的玻璃幕牆都是由不規則的六邊形拼接成的,因而所有的入口處看起來都是建築的“正面”,體現了圖書館的包容性。木質拱形入口是在順應下面輕軌線上下起伏的弧度,它的材質是加拿大西部的紅雪松木板,被來自 Snøhetta 公司的美國建築師 Craig Dykers 比喻成“樹洞”。
這座圖書館是卡爾加里市自 1988 年冬季奧運會以來最大的公民建案投資,它出現在這個智能手機和無線網普及的時代。面對「既然獲取訊息這樣便捷,圖書館的意義在哪裡」這樣的質疑,建築師 Craig Dykers 首先並不認為所有市民都已經擁有了獲取訊息和內容的途徑:「對很多人來說,圖書館仍然是他們接觸技術和信息的首要資源」:該圖書館中有 45 萬冊藏書和多個電子閲覽室。另外,他覺得這個圖書館除了提供訊息源,為市民帶來的更多是空間。
公共空間直觀體現在戶外的露天劇場上,它就被設置在通往“天橋”的台階上,供市民在戶外讀書和交流。除此以外,在圖書館內部的四層中,團隊互動的空間被細化地設置了出來。例如其中的播客和視頻錄製室、節目排練室,還有讓兒童做手工和遊戲的活動廳等。
而私人空間主要體現在頂層自習室上,每一個座位之間都有木板隔開,從而讓自習者儘可能不被打擾。自習室設置在頂層,也讓圖書館的空間由下至上被設置成了“由動到靜”—討論區和早教區被設置在最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