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北 228 公園裡的國立台灣博物館自 2017 年 11 月開始舉辦「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藉由原住民文物、動物標本、地質礦物等共 367 件物件(其中屬於臺博館藏品者共 265 件),引領觀者回顧台灣百年來豐富的自然、文化風貌。而嶄新的概念性展覽空間,邀請設計團隊 TING Studio 惠柏設計 規劃空間,將一系列的台灣文化遺產,以數位媒體、互動裝置等方式包裝出充滿探索趣味性的概念空間,把過去與未來巧妙串聯。
整個展覽依循國立台灣博物館建築格局畫分成三個主題空間,將「發現台灣」的展覽內容分為「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等單元,各自以獨特色彩、音樂區別,讓觀者擁有獨一無二的觀展體驗,探索未知的台灣。
➤ 東側 -「發現之道」
位於東側的「發現之道」展區,聚焦於 20 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透過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
另一方面,田野調查者所現地採集的物質憑證,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許多不同標本的集合讓博物館體現出一個微型的自然界,在博物館裡重現了自然物種的分類階序與演化秩序。「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因此就構成另一個當時博物學傳統的重要特色。而為呈現台灣自然原始山林景觀,該展區以深綠醞釀氛圍,搭配蟲鳴鳥叫圍繞,創造出一個包含原住民珍品和台灣代表性物種共生的絕佳空間,引發觀者走入林中的好奇心。
➤ 中央空間 -「臺灣新象」
在一片純白色的空間裡,「臺灣新象」展區以專題方式細數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觀展過程中,可以見到空間裡以大量抽象的自然符號與觀者進行互動,滿溢自然之美外,這裡也蒐藏了諸多動植物、礦石標本及古器,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博物館的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等,在特別設計的樹蔭裝置下搭配舒服的音樂,讓人想像台灣數十年來的景色與背後的故事。
➤ 西入口 – 「過去的未來」
最後,「過去的未來」展區,在綜覽台灣文化歷史與豐富物種古器之後,帶領大家走進一片深藍,沉澱心情,去思考這些歷史性標本在當代的意義何在。原住民的骨器珍品與系列台灣的稀有物種等,關於時間、自然的脆弱與當代藝術作品交相融,用上了電子音樂背景、現代編織和多媒體動畫,帶著觀著來到過去與未來的交叉口,希望能讓大家明白過去即是未來,了解文化根源就是創造未來世界的基礎。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 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 09 : 30 – 17 : 00 (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均照常開館)
門票|臺博館本館及土銀展示館一次購票可參觀兩館,全票 30 元,半票 1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