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這個領域裡面,我們好像一直繞不過日本這個冤家,似乎在很長的時間裡面,總是可以聽到很多名字,這些人好像試圖樹立一種不一樣的建築秩序。其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人是伊東豊雄,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從私人住宅再跨越到公共建築,70多歲的伊東從他最擅長的自然元素中源源不斷的汲取靈感,注入他的設計作品中。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於2013年開始了“建築與城市”展覽和研究方向,每年舉辦系列主題性展覽、研討活動並配合出版計劃。借建築這一社會綜合裝置,講述市民與都市的故事,探討個體與空間,與權力機制之間的錯綜關係。

2017年PSA首次為普利克茲獎得主伊東豐雄舉辦了他的第一個作品回顧展,展覽概念取自名作蘭亭序中的“曲水流觴”一詞,將主題界定為“曲水流思”,比喻伊東的巧思就像是從淵源流長的河流中流淌的流水一樣。展覽將伊東的作品分為六個階段,分別以其不同時期的作品類型以及風格來講述建築在不同環境不同文化下的變化。

早期的伊東豊雄專注在個人住宅,隨著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的召開,新的流派開始在日本建築界興起,伊東離開了自己所在的菊竹清訓事務所,成立了“URBOT”工作室,他的一系列作品如“鋁之家”(1970-1971)和“中野本町之家”(1975-1976)在70-80年代的日本建築界,把建築師們對於未來城市的美好宏大憧憬重新拉回到了專注內在和功能性,自此奠定了他純粹的,抽象的,解構的設計風格。

到了80年代末,伊東豊雄開始走向了公共建築的道路,位於仙台的“仙台媒體中心”(1995-2000)可以說是伊東的設計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這樣評價這個經典作品:“這座城市般的建築中,他以13根海草形狀的管子為支撐架構,讓置身於其中的人們可以與自然對話。這個項目之後,伊東豊雄提出了“少一點純粹的美,多一些活力與樂趣”的設計理念,他從現代主義的純粹建築轉向動態的建築,關注自然形態、非純粹幾何結構以及兩者的關係。”

21世紀開始,在國際上被知曉的伊東豊雄開始接觸海外的建築項目,“布魯日展館”(2000-2002)、“蛇形畫廊展亭”(2002)等等的海外項目可以讓他把對於自然形態的在建築中的理解發揮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蜂巢,櫸木等形態都被運用在他的建築當中。

O4年的多摩美術大學八王子校區圖書館(2004-2007)也可以說是伊東的一個經典之作了,好像不願意定義自己一樣,他一直在尋求不一樣的風格和不一樣的規則來創造一些新的形態,“運用古典時期的“拱門結構”,以其衍生出全新的空間規則。在用拱門結構分斷空間區域的同時,也以桌椅、書架、燈台等室內傢俱穿越拱門,形成了連續的動線。”

2011年日本大地震,對整個國民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各行各業也開始反思,通過自己的專業來幫助災難中的民眾,建築作為人的住所的這樣一個定義,也讓建築師開始反思建築和人之間的關係,也許最終人和人之間的群居關係才是住所承載的意義,於是伊東豐雄在地震災區發起了“眾人之家”項目,為無家可歸的災民們提供地理重建與心理慰藉。他邀請了其他建築師、結構師以及災民們共同構思並搭建建築。災害最為嚴重的東北三縣目前已落成了15座“眾人之家”,它們成為了人們聚會與交流的據點。此後,伊東豊雄還將“眾人之家”項目帶到了日本南部的大三島,並在這個區域建立了“今治市伊東豊雄建築博物館”(2006-2011)、今治市岩田健母子兒童博物館(2009-2011)等公共建築,賦予這個地區全新的活力,並成為人們最想居住的島嶼。

最近幾年伊東開始接觸許多中國的項目,作為亞洲文化裡的一個重要的代表,日本的建築語言在中國的環境下碰撞,“寧波華茂國際教育圖書館”(2015-)“台中歌劇院”(2006-2009)等等的作品讓人們通過對日本現代建築師的個案,反觀中國建築和社會和人文的關係。

展訊/伊東豊雄:曲水流思
時間/2017.04.22 – 2017.07.23
地點/ 上海市黃浦區花園港路200號,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文字引用自: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個展 伊東豐雄 曲水流思”

文章轉自:MALT

    WeHouse特惠專區 - VIP尊榮賞屋

    勾選代表您同意本公司之隱私權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