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 李國民

一千多個日子前,松江路93巷內立起了一幢小建築,雖然大隱在靜巷裡,白色、輕盈、透明,沒有人不注視它,像東京表參道裡的精品店、像品味獨具的私人藝廊、或是一幢別出心裁的城市別墅。大陸建設「琢豐」接待會館肩負的其實是松江南京角地近百億法式飯店宅的銷售任務,在房地產界以如此低調而神秘的行銷方式堪稱業界的新紀錄。

創造話題的不只是「琢豐」的銷售成績,還有這幢接待會館的建築設計,因為僅有五十坪的基地,限高15米,卻不可思議的堆疊了五個樓層的機能空間,以及穿越內外的動線和連結環境的平台。在設計上,大陸建設開放的採用了郭旭原及黄惠美的創新想法,才能成就一幢臨時性建築的恆時性美學。

攝影師- 李國民

不只臨時性建築,也可以成為實驗性建築劇場

郭旭原在敍述概念的起點時就說,不管是接待中心、建築案或者是任何project,都是建築,機能應該是附屬於建築的一部份,不應該受其限制。台灣的接待中心和全世界其他國家不太一樣,台灣獨有的預售模式,讓接待中心可以成為實驗性建築的劇場。

建築師郭旭原與黃惠美

黄惠美表示,接待中心的小建築之於他們而言也是建築,但比較像一個定妝照,因為每塊基地有不一樣的條件,因而有它自己的個性,不一定附屬於建案本身,而是為未來生活做定妝,呈現未來居所的生活想像。想像這塊基地上的生活方式,什麼樣的人會進來,喜歡這個區域,喜歡這個房子,於是將那個味道及氛圍放進來。

攝影師- 李國民

攝影-顧庭歡

攝影-顧庭歡

回應街道的尺度,尋找建築的意義

兩位建築師導引我們漫遊在這幢小建築的多疊空間裡,迎著開在中央的樓梯從一樓上到二樓,進入如薄紗般的玻璃盒子,窗外新舊建築隱隱約約,透過一道水平的線性屋瓦連接,是迎賓的吧台區。再從側邊直上三樓,動線又迴旋至對側的空中光廊串起洽談區,每當光線灑進就像為空間調味的砂糖,讓透明空間有了甜味。端景是外露陽台,郭旭原指出,從這裡可以看到松江詩園最高最大的那棵樹,這就是街道的尺度,讓這幢建築和環境開始有了連接,可以去反映未來生活型態。於是,接待中心不再只是扮演銷售功能的角色,而開始與城市和環境甚至是對它有興趣的人去做對話,這樣一來接待中心才開始有自己另外一層意義出來。

攝影師- 李國民

飄浮的盒子,漫遊的路徑,迴旋的感受

黄惠美也說,一開始從來沒想是臨時的,而是想到一個飄起來的盒子,希望這個場域可以留給這條巷子一些事件,於是,一個15米的眺望台就成形了,「瞭望」是這幢小建築跟城市對話的意圖,建築開始尋找它自身的意義,這就是建築的意義。

攝影師- 李國民

霧面玻璃透過漫射的光,外在景物全部都模糊掉了,像蒙上了一層紗,透過陽台趨近街道,去探索城市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每一個空間的游移,都會在心裡產生化學變化。把動線拉到最長的時候,會在小基地創造漫遊的路徑,透過每一個不同指向,在行走的線性過程中,有一些停留的空間,就可以看到這個場所要你看到的街道、樹影、光影、城市的角度和線條,帶給你不同的感受。

攝影師- 李國民

留下會消失的建築,記憶曾經存在的風景

掙脫了機能限制的臨時性建築也是建築,「琢豐」接待會館在基地上找到自己的場所精神,以自己的個性回應城市和環境,而成為美麗的迴音。兩位建築師強調,這件獨創的作品因為大陸建設支持才能實現突破性的設計。相信,即使這件建築消失了,留下的仍是松江路人文巷內曾經存在過的城市風景,提點著人們小建築也有無限新可能。

攝影師- 李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