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康(Louis Kahn)於1947年加入了耶魯大學建築學院,二戰之後,耶魯大學建築學院的院長是建築大師George Howe,此外該院還有諸如康、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等現代主義代表人物在此任教,因此學院的發展逐漸從美術轉向了先鋒主義。在1950年學校要求將藝術、建築、藝術歷史專業合併在一座新建築之中時,一座現代主義風格的設計方案便應運而生。
當時學校對這座美術館和設計中心有著明確的要求,為此,路易•康設計了開放式閣樓,這個空間既可以用作教室,也可以用作展覽。康的最初構想是通過中央服務空間來滿足學校的需求。這個服務空間包含有樓梯、衛生間,以及公共部分,從而能夠在這個空間的兩側形成連貫的實用場所。再後來,人們將這個理念區分為“服務”與“被服務”空間,這也是路易•康作品中的常見處理手法。
耶魯大學校友兼教師Alexander Purves認為:這樣的排布方式明確地區分了建築的主要功能與次要功能,同時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呼應,這樣一來,展覽空間和教學區域則被放在了同一個水平空間之中,其下部則是一些公眾使用的區域。總體來說,康並沒有把那些附屬設施放置於角落,而是直接將它們設置於中央,在他的建築中,每個空間都非常重要。
在中央核心的部分,康採用了空間框架的概念。他和長期合作夥伴Anne Tyng共同創造,設計靈感來源於富勒的幾何形式。Tyng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時,師從富勒門下,同時在耶魯大學的執教生涯裡,康也一直與富勒保持著聯繫。在富勒幾何形式的影響下,康和Tyng為耶魯大學美術館構思了極具表現力的空間元素——混凝土四面體天花板形式。
建築結構工程師Henry A. Pfisterer說道:「一個連續的平面元素與開放空心四面體的頂端相結合,並且連接至下方三角平面的角點上。實際上,這種三維四面體系統非常強大,能夠支撐無柱的開放工作空間,同時,多邊形形式也應用於展覽館面板的安裝接口之中。」
雖然康在該項目中運用的結構系統非常先進,但他仍然沒有丟棄對於光影的追求,這一理念來源於他對傳統宗教建築的觀察與思考。康與施工團隊密切合作,設計出能夠在四面體內部運行的電路管道系統,該系統讓光線能夠從空腔中擴散而出,柔和的光芒不斷地渲染出傳統教堂的意向,這座美術館的設計靈感也來源於10世紀哥特式教堂。
對於三角形混凝土天花板,康是這樣說的:「它十分美麗,同時也兼具電力功能。建築既是雕塑,也是結構形式,這樣的理念同樣被運用在美術館的其他區域,例如,中央樓梯位於一個空心的清水混凝土圓柱之中,就其形態與功能而言,這座樓梯似乎在暗示著類似功能的農業穀倉。
在樓梯的上方放置了一個裝飾混凝土三角形,在其周圍環繞著一系列的窗戶,這使得建築擁有了更加深刻的傳統歷史建築氣息。在這個圓柱空間中,水磨石樓梯也以三角形的形態出現,這是對美術館天花板形式的呼應。這座樓梯“讓人們更願意去使用它”,康希望遊客和學生發自內心地渴望呆在這座建築中,他甚至用“生活”與“呼吸”來描述建築的適應性功能和那個獨特的通風系統,而這些空間均位於混凝土四面體之中。
由於在建築結構和天花板與樓梯美學上的成功表達,人們對於耶魯大學美術館的關注更多地集中在其內部。但是,路易•康對於建築外立面的用心依舊沒有減弱。建築的西立面和北立面均運用了玻璃,而南部則運用了大面積的磚石,這樣讓光線能夠從磚石的縫隙之中進入建築。在這座美術館之中,建築西部的前側對應著學校道路,另外在周邊Weir Hall院落的一側設置有花園立面。康對於傳統元素的迷戀仍然在通過現代主義的語言進行表達。
這座建築已經足夠精緻,但是在材料的應用方面卻有一些不切實際。窗戶的形態似乎破壞了建築立面的完整性。在2006年,Ennead Architects通過現代材料對其進行了修復,替代了原有的窗戶,並且更好地整合了建築的氣候系統。這個建案同樣顛覆了許多實驗性理念,例如運用石膏隔牆來覆蓋窗戶、牆體、穀倉式樓梯。這座建築的精確修復工程為美國現代主義建築的復原奠定了很高的標準,同時也開啟了耶魯大學校園建築的現代化復興之路。
立面雖然經過了修復,但路易•康所塑造的內部空間仍然非常成功,畢竟,這是一座完全為使用者而設計的建築。遊客們可以在柔和的燈光下欣賞藝術作品,學生們能夠在康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空間中開始建築的學習生涯。在建築四層的工作室中渡過過無數個小時的學生Purves認為,在這個空間中學習的學生,能夠明顯感受到康對於某些細部的掙扎與堅持,並且最終呈現出非常完美的結果。建築評論家Paul Goldberger曾經也在耶魯大學學習了近十年,他所提出的評價與學生們的感受相類似,那便是:這個空間的美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來源於日積月累的切身感受,好的東西總能夠歷久彌新!
建築設計:路易•康
地點:美國 紐黑文
攝影:Samuel Ludwig
文章授權轉載自:專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