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照片對照著純真少女與年邁阿嬤,同樣的笑臉相隔的是時間的裂縫;畫作裡抽離出底圖的身體,看見傷痛卻已輕盈;童趣手作勇敢地表達現在的自己要走向未來自己的意志。回望歷史傷口不是為了控訴或揭露罪行,而是為了超越。這座承載HISTORY的空間,是HER STORY。關於阿嬤們的故事。她們以自己的臉站到世人面前,希望未來世界不會重蹈覆轍。
台灣如今只剩下二位阿嬤,歷史即將成為灰燼,但不該被遺忘。迪化街阿嬤家在去年12/10世界人權日開幕,也是國際間成立第十一家慰安婦博物館,即使訴訟運動未獲具體成果,但運動形式可以改變,透過博物館保存史料故事,世人才得以面對和理解。
館長康淑華表示,這個計劃籌備將近12年時間,找到大稻埕這間老屋子也希望設計出來的空間能夠跟歷史場域有更多連結。設計師吳聲明提到,接這個案子時花了很多時間了解慰安婦歷史,但在設計上採取融合歷史與當代的方式,而以較現代感的語彙呈現。
金屬材料是鏽蝕的耐厚鋼板,隨著時間斑剝,像紀錄歷史永續下去。路口意象是銅板,現在看來有點金光閃閃,但隨著歲月會漸漸變成紅銅色,象徵時光的顏色,櫃子上的指紋手印給人溫潤的感覺; 參觀動線上一連串扶手,代表我們對阿嬤的扶持,呼應理解和陪伴的心意。二樓穿廊象徵蘆葦之歌,垂掛著一千個壓克力管,代表一千多位阿嬤,其中59位有名字是用銅管製作並投影出來。
康淑華陳述,「陪伴」是這個展覽空間的核心價值,我們陪伴阿嬤25年,讓阿嬤從一個倖存者變成行動者,這個陪伴歷程不只是婦媛會的支持,也包含了來自社會大眾對他們的認同,所以我們希望除了陪伴阿嬤,也可以有機會去支持更多值得被重視的女權。因此這個空間感覺是溫馨的,希望能在這裡記錄歷史,但更重要的是協助受害者超越生命創傷,勇敢前行並激發自己的力量。有的阿嬤花了很久時間才站出來,有的一輩子都不願意。
吳聲明強調,這個空間除了記憶歷史,最重要是超越,所以呈現的不是當時仇恨,反而是經過轉換,讓人感受到阿嬤的本真和甜美,進而去鼓勵阿嬤。
康淑華也提及,目前展館裡阿嬤作品都是一路心境的轉換與療癒。這個空間的任務及意義也在此,未來將透過各種活動舉辦去教育傳播給下一代,同時結合阿嬤議題與現代人權議題,今年11/25將有一檔特展,介紹二次大戰納粹集中營三位女性的故事,呼應同時代慰安婦及歐洲另一群女性的奮鬥史。另外每個月女力學堂空間也會以阿嬤議題為核心主軸,分成歷史、人權、性別、創傷療癒、大稻埕在地文化歷史的議題活動。
吳聲明說,這是一個有靈魂的老房子,而阿嬤就是這棟房子的靈魂,現在在晚上燈亮起來時就像迪化街的小燈塔,給回家的旅客安心的感覺。
康淑華也表示,自從開館後參訪人數已破萬,因為呼應時代感的設計,反而大大提昇了造訪人次,很多人進來滿是驚嘆與驚豔。很多日本年輕觀光客進來參觀後,也感動得以重新認識這段歷史。我們強調的不是仇恨,而是想要防範這種事件的再發生,漸漸地也有很多日本團來臺灣指定到阿嬤家了解日本歷史,這也是阿嬤家發揮力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