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2019年藝術家個展系列II」於8/23日正式開幕,一舉呈現黃華真吳權倫張般源陳郁文四位中青代藝術家作品。四檔展覽創作者各別對照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從後設認知的角度檢視當代生活境遇,試圖以更為全貌的視野關注境域中的感知。參展藝術家取材不同議題,透過其擅長的創作方式,多元呈現,恰如室內樂樂器配置屬性,四檔展覽各自獨立、彼此對照、交錯激發,擴大觀眾的感知維度。

此次藝術家個展系列II展出包含:黃華真「曠野的溫柔」,引述《舊約聖經》 以色列民族在荒漠中漂流的故事,對照自身尋覓創作靈感的經歷,描述一個從瓶頸中煉淨自我、關注生命本真,持續向上前進的循環;吳權倫「馴國」以台灣早期「狼犬撲滿」為起點,運用模具生產的物件,對應狼犬品種形象的演變過程,並藉由現成物、犬種與民族(日、德)等層層隱喻,展現動物與政治和文化輸出之間的緊密關連;張般源探討「自我、人與機械及其殘餘」之間的共存關係,由雕塑與互動機械裝置的交互串連,傳達人處於當代網路場域中,對自身的文化傳統及機械行使權的拼接與再想像;陳郁文透過沉浸式錄像裝置呈現「日常的虛構重建:虛與實的感知體系」,以非線性敘事及虛實物件相互滲透,鬆動觀者對日常事物的既定認知,延伸叩問關於身份認同的議題。

北美館自7月起,依序推出台日韓女性藝術家「她的抽象」展、融合數學、物理學形上觀念的「池田亮司個展」及臺北獎首獎「黨若洪個展」,8月精彩呈現四位青年世代「藝術家個展系列II」,全館空間活躍著亞洲現當代藝術氛圍,開啟夏季藝術的新樂章,歡迎大家把握暑期尾聲,親臨現場感受唷!

曠野的溫柔—黃華真個展

《舊約聖經》上記載,以色列民族曾經花費40年走一段實際只需11天的路程。40年裡,在一山頭不斷繞行而無法前進,路途的風景盡是曠野。曠野是失焦的迷途、煉淨的過程,亦是與自己及一切源頭相遇之處。瓶頸中的重複動作,或堆疊、或流動;或渲染、或拖曳;或敲擊、或打磨;或是細細密密的切痕;在持續循環熟悉的步驟中,淘洗每個步驟的執行與意義。一段時間過後的現在,想像中觸電般的花火仍未實現,卻得以更新眼光,看見沙塵中的微光。「曠野的溫柔」描述的,是一個向上前進的循環。

馴國—吳權倫個展

臺灣早期狼犬撲滿的收藏是此展覽的起點。在臺灣,狼犬可能是隨著日本統治而來。狼犬過去多半在社會高層間飼養,因此長期帶有威權、高級的形象;或許也陰錯陽差地造成狼犬撲滿在往後逐漸開放的年代,變成一種廣受歡迎的獎品。在德國,狼犬品種的形塑過程與後續的應用,讓狼犬與德意志民族之間有著微妙的牽絆。此展試圖藉著層層隱喻,從陶瓷到狗,再從狗的品種對照人的民族,藝術家透過樸素的鉛筆繪畫、白瓷、黃銅、攝影和錄像,襯托他所收集的文物,以及它們本身所附有的訊息。

自我、人與機械及其殘餘—張般源個展

本展集結15件裝置與雕塑,探討自我(the self)、人類與機械之間的共存關係,並回應人處於全球化發展的網路場域中,對自身的文化傳統(習俗、身份、民間信仰、儀式)及機械上的遊牧行使權(nomadic accessibility,例如網路空間、資料的存取與通行權、指令的使用權)的拼接與再想像。在此種網絡串連系統之下,張般源透過拼貼東方傳統元素的多件雕塑以及互動機械裝置,傳達人與機械、傳統應用於當今社會的政治目的,以及過度消費產生的不平衡狀態,從中提出一個可規範的想像空間。同時,經由正面的角度詮釋「機械與人的共享關係」,人與社會及機械相互纏繞的生成。

 

日常的虛構重建:虛與實的感知體系—陳郁文個展

本展覽以沉浸式錄像裝置呈現,主要關注人與環境,以及社會結構之下的關係,探索錄像媒材於影像之外的敘事能力。陳郁文藉由現成物、虛擬物(三維物件)、挪用、電腦模擬運算與實體空間投影,對當代的「自然性」、「人工性」、「真實」與「虛假(擬)」進行思辨,且延伸質問身份認同的議題。藝術家透過錄像裝置的非線性敘事體、虛擬物與實體物件的相互滲透,發掘議題中的不可感知性,開啟與觀者之間非自然、非當地、真實與擬仿 (simulacra)的解疆域對話,企圖擴張感知維度並鬆動觀者對日常事物的既定認知,進而重新建構虛與實的感知體系。

▏展覽資訊
藝術家個展系列II:黃華真、吳權倫、張般源、陳郁文
Solo Exhibitions II
展期:2019 /08/17- 11/03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