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首次推出《再利用、再生、回收:中國近代建築展》(Reuse, Renew, Recycle: Recent Architecture from China),展出來自中國新一代建築師的8個作品,集結普利茲克獎得主王澍、袁烽、柳亦春、董功、朱鉳、徐甜甜及阿爾托獎得主張軻等建築師團隊,通過模型、圖紙、模型、照片和影像,匯集當今中國最具想像力的建築作品,展覽期間將於2021年9月18日至2022年7月4日。

展覽議題從對舊工業建築的適應性再利用、建築材料的回收、對傳統建築技術的重新詮釋,並探索當代建築如何植根於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從江西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的拱形天花板,到松陽縣橫坑村的露天竹劇院,再到由舊倉庫改造成藝文展覽空間,探討如何以建築振興地區經濟並在維護文化特色間採取的平衡及貢獻。

MoMA

MoMA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中國經歷了一場建築熱潮,使其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建築工地。其中許多大型建築作品是由西方公司所設計,而新一代的中國獨立建築師對這種方法提出了挑戰—再利用、更新、再循環:來自中國的近期建築突出了他們對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的承諾,展覽中展示了八個項目,涉及多種建築方法——從舊工業建築的再利用、建築材料的回收、對古代建築技術的重新詮釋,到鄉村和整個地區的經濟復興。

Shengliang Su

上海池社畫廊 

這座佔地 2150 平方英尺(200 平方米)的畫廊位於上海西岸地區,由舊倉庫改造成赤社藝術團展覽空間,與整體環境互相協調,並且融入藝術使命,包含各種藝文活動,也呈現一種現實主義的高度。當團隊第一次到達現場時,他們面臨著成堆的建築碎片——這是為了新的開發而快速拆除舊結構的結果。尤其是大量留下的青灰磚,產生了可以回收和再利用這些材料為建築建造第二個「信封」的想法。這個新砌體牆的幾何結構由電腦設計,並使用移動機器人系統在現場製造。每塊磚精確定位創造了一個蕾絲般的外部穿孔「皮膚」。

Wu Qingshan

北京微胡同 標準營造事務所 張軻

微胡同繼承了傳統胡同的私密尺度,並探索如何挽救和復興北京的胡同——由一排排傳統四合院形成的城市特色小巷,這些小巷一直是大規模拆除的目標,尤其是在準備2008年奧運會期間。這裡展示的實驗原型是一家距離天安門廣場步行不到 15 分鐘的旅店,它是通過在一個 377 平方英尺(35 平方米)的長方形庭院中插入一系列獨立的生活單元而產生的。客房被安排成一系列內向的、最小尺度的懸垂體量,形成一個新的、不規則形狀的庭院,它可以用作臨時房客和永久居民的共享聚集空間。整體結構特有的灰色調是通過將混凝土與中國墨水混合來呈現,參考了胡同的傳統灰磚和附近整體建築環境。

Wang Ziling

竹劇院 DnA建築事務所 徐甜甜

自 2014 年以來,常駐北京的建築師徐甜甜一直致力於為位於上海和杭州西南部的獨特山地景觀松陽縣開展鄉村振興的長期計劃。通過與當地社區和大約 70 個保存完好的村莊的市政府密切合作,已經實現了數十種微創且通常是可恢復的干預措施——她通常稱之為「建築針灸」——希望為快速發展的城市重新註入生命。而其中具詩意的是竹劇院,一個表演舞台,在橫坑村附近通過彎曲和纏繞成圓形排列的竹樹形成一個圓頂天篷。除了為當地居民提供公共文化空間外,也生動地展示了全部由可再生自然資源構成的建築是可以想像的。

Xia Zhi

龍美術館西岸館 大捨建築事務所 柳亦春、陳屹峰

這座博物館位於上海市徐匯區黃浦江畔,建於一座煤炭運輸碼頭的舊址。由總部位於上海的 Atelier Deshaus 設計,結合了新舊建築元素,以及原址過去的工業元素:一座建於 1950 年代的煤鬥卸貨橋被保留並重新用作標誌著軸線的露天覆蓋空間在入口和河流之間;一個廢棄的兩層車庫,於 2013 年完工,被重新建造成為地下展覽空間;牆壁和天花板採用了澆注混凝土表面,幾何分界線顯得模糊,並創造一個由日光照射的拱形畫廊森林。

schranimage

御窯博物館 朱培工作室

這座最近完工的博物館由朱培工作室設計,位於景德鎮歷史中心的一處顯眼位置。這座城市通常被稱為中國的「瓷都」,曾是明朝(1368-1644 年)和清朝(1636-1912 年)御窯的所在地,其遺址就在該項目附近。博物館的空間組織是由一個基本結構單元的重複和變化產生的:一個雙層磚砌拱頂,中間是澆注的混凝土,創造了一系列用於展示博物館豐富藏品的洞穴空間。這個「原型」模塊顯然是對傳統窯爐的幾何形狀、材料和結構效率的參考,其中許多仍然在附近找到。

schranimage

圖文資料來源:MoMAarchello
編輯整理:We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