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噸筒倉是民生碼頭中最具震撼力的工業遺產,雖然建成時間只有短短的22年,卻作為不會再出現的建築空間類型而具有歷史遺產的保護價值。按照藝術史學家阿羅伊斯·李格爾(AloisRiegl)的分類法,它屬於“非有意創造的紀念物(UngewollteDenkmal)”。
作為曾經的生產建築,其原本的生產功能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逐漸退去,留下的空卻建構物已如廢墟般存在,這時,曾在這個空間中發生過的勞作不再是關注的焦點,反而是作為廢墟的筒倉在建造時其建造邏輯因為背後的工業生產的工具理性而突然成為城市中的野性力量,令人讚嘆不已。
對待工業遺產,“更新”的觀念與“原真性”保護修繕理念似乎永遠存在某種矛盾,而事實上,“原真性”在建築脫離其原本的時代和社會背景的條件下也是不可再現的——工業遺產的修繕和保護應在延續和保護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基礎上,在新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中獲得新的價值和意義。
由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澳大利亞國家委員會制定的《巴拉憲章》為文物建築尋找“改造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並在工業遺產保護項目上加以推廣。關鍵在於為某一建築遺產找到恰當的用途,這些用途使該場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現,將對重要結構的改變降到最低限度,並使這種改變可以得到復原。
《巴拉憲章》定義的“改造性再利用”是指對某一場所進行調整使其容納新的功能,這種做法因沒有從實質上削弱場所的文化意義而受到鼓勵推廣,“ 尋找恰當的用途 ”應當成為工業建築改造的非常重要的前置條件。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館—八萬噸筒倉便是在“改造性再利用”原則下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八萬噸筒倉尋得的合適功能,它能最大程度地貼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本次藝術季主展館主要使用筒倉建築的底層和頂層。由於筒倉建築高達48米,要將底層和頂層空間整合為同時使用的展覽空間,必須組織好順暢的展覽流線,並處理好必要的消防疏散等設施。
本次展覽流線組織的一個最重要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由是,人們在參展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北側黃浦江以及整個民生碼頭的壯麗景觀。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極大程度上保留了筒倉的原本風貌,又呈現出“重新利用”所注入的新能量。
這個改造動作直面筒倉改造的主要矛盾:原本封閉的倉儲建築轉化為公共文化空間時,如何獲得必要的開放性?如何建立新時期中的時間性與場所感?這組外掛扶梯重新定義了八萬噸筒倉的位置:通過引入浦江景色去揭示它坐落在黃浦江邊這一事實,並將濱江公共空間帶入這座建築。建築的公共性由此獲得,一種新的時間也被銘刻在舊有的時間上。
藝術家展望受邀於外掛扶梯底部進行合作創作,擁有獨特拓片肌理的反射不鏽鋼板作為扶梯的底面裝飾,倒映著民生碼頭週遭的景象,外掛扶梯的巨大體量也因此變得輕盈。
未來,當從江邊直上筒倉三層的糧食傳送帶被改造為自動人行坡道,一個可以從江邊直上至筒倉頂層的公共空間得以生成。這一公共空間將成為浦東濱江貫通和民生碼頭空間更新項目之間的重要紐帶,新的公共性得以建立。
建 築: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改造項目——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臨時主展館
建築師:大舍(柳亦春/陳屹峰)
合作設計: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小組:柳亦春、陳曉藝、王偉實、王龍海、張曉琪
建築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建築功能:臨時展覽
設計時間:2016.12-2017.10
建成時間:2017.10改造
建築面積:約16322平方米
業主:上海東岸(集團)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上海一建集團有限公司
攝影師:田方方
文章授權轉載自:專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