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簡稱北美館兒藝中心),10月推出「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教育計畫。本次教育計畫以「點線成面」為主題,由館內策展人郭姿瑩策劃展出多田美波、李元佳、林壽宇、陳曉朋、康雅筑、謝榕蔚等6位藝術家作品,讓大小朋友透過繪畫、雕塑、編織、空間裝置、攝影等各類藝術類型,探索對空間的體驗與思考。

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在1926年出版《點、線、面》,具體分析構成藝術的三個基本元素:點、線、面,深入討論它們在視覺藝術中的表現及意涵;「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展場設計靈感來自康丁斯基作品《構成第八號》,觀眾能實際在立體幾何式的展場結構中穿梭。透過本館典藏以及臺灣、日本藝術家的精彩作品,邀請觀眾深入展覽,以超越視覺的感官體驗,探索點、線、面所激發的情緒、感受和視覺效果,重新喚醒對空間的敏銳感知。

北美館兒藝中心「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主視覺。© 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兒藝中心「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展場設計模擬圖。(設計靈感來自康丁斯基作品《構成第八號》)©何侯設計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康雅筑的《遺忘的線之城市風景》系列,募集民眾家中剩餘的毛線與未完成的織物,以此作為織毯畫的媒材,本次展出三件作品,分別再現紅色鐵皮屋頂、綠色自行車道、被砍伐的行道樹切面等城市一隅;透過一針針編織成線,再成面的過程,連結平面作品及不斷變化中的城市空間記憶。謝榕蔚《晦映2022.12.25》使用藍色原子筆規律地在紙上畫出一條條密集且平行的線,再以水暈染,白紙自底下微微透出猶如銀白月光,呈現既理性又感性的藍色風景。《漫步月光》是謝榕蔚現地製作的全新作品,以柔和月光為主題,在空間中投影藍、橘及白色幾何塊面,當人與空間中散落的球體互動時,透過光線的反射給予觀眾有別於以往對空間的認知與感知經驗。

康雅筑《遺忘的線之城市風景-2》,2023,多樣化毛線、布、地毯膠,72x 61公分。© 康雅筑  / 臺北市立美術館

謝榕蔚《漫步月光》,2024,纖維、人造光、PVC球,尺寸依空間而定。© 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場尾端呈現三件極具代表性的臺灣現代主義建築照片,包含外牆鑲嵌黃色、綠色琉璃筒瓦,又有洞洞館之稱的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造型取自雙手合十祈禱意象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以及大家所熟悉,由四面管狀結構形成「井」字形布局的臺北市立美術館。讓觀眾隨著展覽動線,從點、線、面等基本元素,在多種感官的體驗中,逐步進入展覽核心,最後連結至實際建築案例。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1962),貝聿銘、張肇康、陳其寬設計。© 阮偉明拍攝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1963),張肇康與有巢建築事務所合作設計。© 臺北市立美術館

13- 臺北市立美術館(1983),高而潘設計。© 臺北市立美術館

本次教育計畫特別自作品延伸規劃5個互動裝置區域,將大工作坊轉化為「如果我是一個圓」空間體驗室,讓觀眾能實際動手參與,探索點、線、面與空間的關係。

北美館兒藝中心「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互動情境照。© 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兒藝中心「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互動情境照。© 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兒藝中心「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互動情境照。© 臺北市立美術館


瞭解更多:www.tfam.museum/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