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機器人也能玩藝術,做創意嗎?「人工智慧(AI)」一直是近年來熱門的探討議題,人們要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製造能力的機器人共存或互斥?正是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Trans-robotics)展覽的核心所在。

超機體(Trans-robotics)展覽分別展示了國際相當知名且經典的作品,以及國內將數位科技與產業結合的另類藝術創作,讓民眾一睹機器人是如何運用科技結合藝術創作,進而產生演繹進化與探討自我超越的無限可能!

本屆數位藝術節策劃五大展區,包含:「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國內數位新銳藝術創作展演」、「國內動畫邀請展」、「機器人與歷史回顧區」及「數位藝術節徵件展」,各展區作品緊扣策展主題,並透過「廠商異業合作區」展現臺灣目前機械科技的發展,讓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融入日常生活。

展區地圖

國際級數位藝術作品

探討未來人類的另一種可能!

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機器人實驗室ZKM Robotlab)的《The Big Picture》,源自美國航太中心在火星以自動偵察機器拍攝及傳回的影像。機器人在長達數個月,以一個連續不斷、長達數百公里單一線條,交織成令人嘆為觀止的擬真照片,不僅細緻度和精準度兼具,且是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活躍於德國柏林的日本籍藝術家ACCI BABA以人工智慧(AI)介入 作品。他將猿人安裝於簡單的電腦上,用映像管電視呈現畫面,再利用神經網絡設置語音,讓電視裡的猿猴不斷重復尼采的詩句及唱著名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帶給觀眾關於自身存在更深邃的思考。

日本新銳導演深田晃司(Fukada Koji)的電影作品《SAYONARA》為世界第一部由機器人擔任演員的電影。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的短片《Sunspring》則是由真人演出人工智慧編劇所寫的劇本。兩件作品皆使用尖端科技來進行藝術創作,卻也形成機器人作為創作的經典對照。

國內新銳藝術家作品

以「視覺」、「味覺」、「觸覺」、「心覺」、「嗅覺」、「聽覺」六感展現科技文化、跨界融合的新思維。

曾鈺涓與林豪鏘的作品《你今天的味道是?》

以珍(Jane)為名,透過程式分析網路上留下的情緒線索,將之轉換成香味佔領實體空間的存在證實,製造出專屬的情緒味道。

許惠晴的《失•語》

作品以行為藝術的表現讓口腔反覆咀嚼與噴射的動作,勾連出發話者本身亦在群體中吸收既定的價值體系。用食物當嘴巴的載具,補捉舌燦蓮花下話語的繽紛風景,好似由盒裡狂奔而出的喃喃片語,同時表達出話語是思想的延伸,有著精神性的介入、影響、改變等行跡,等同隱含著攻擊性的行為。

趙品函的VR影像作品《第一個夢》

談論視覺之主題,以VR科技再現「愛因斯坦的夢」,讓民眾走進一場夢的旅行。

黃大旺的《逆向手語歌》

思考流行歌以聽障者的感知解讀演繹,會是什麼樣貌?本計畫將手語錄製成語言訊息,供參觀者(健聽者)聆聽,試圖讓人從聽障者的角度理解這個世界。

胡縉祥及蔡秉樺的互動體驗裝置作品《Upload not Complete

當視覺感知已經失去的狀態,人們是否還能透過風、聲響、振動等觸感與音感,來認知身處的空間?該作品創造一個混合虛擬的實體空間,探索除了視覺之外,科技藝術也包括觸覺體驗的可能性。

陳依純的《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

跟機器人討論並共同創作繪畫,會創造出什麼意外?藝術家透過機器人進行創作,尋找合適、能對話的AI機器人,在彼此的對話中試圖去尋找一種對話空間,讓藝術家能夠藉由對話去重新思考繪畫,而再次產生新的繪畫方式。

以上作品皆為讓人感覺冰冷的數位藝術注入柔性溫暖;其徵件展獲得國內各方優秀創作者注目,共計收到25件創意作品,個個獨具創意!除了精彩的作品展出,也安排了國際講座、工作坊、現場導覽、國際研討會與電影欣賞等豐富多元的活動提供給民眾免費參加,讓民眾與創作團隊近距離互動,藉由數位藝術節的全新體驗,啟蒙對數位藝術的認知!

┃展覽時間:11月22日(四)至12月1日(六) 10:00至18:00
┃展覽地點:於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及北向製菸工廠開放民眾自由參觀
┃詳細活動內容及參加方式可電洽(02)5578-418,或上臺北數位藝術節網站或Facebook查詢。
┃臺北數位藝術節網站:http://digitalarts-festival.taipei/
┃臺北數位藝術節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2018D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