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hotel 位於北京。前身為京城後院溫泉酒店,是以卡通主題房定位的農家院。業主是幾位敢想敢做的80後年輕人,在和他們接觸的過程中,建築師與他們成了朋友,很多想法可以很直接地溝通。他們一起去參觀了一些地方,提供了一些風格適合這個地方的設計案例,很快的雙方就對這個新酒店有了新的定位:竹林環繞的設計型智能酒店。
在對加建部分設計構思過程中,曾有一段時間陷入困惑。現場地塊面積很小,按照原有標間一室一院的模式,剛好能容納7間獨院標間。另一方面,酒店需要一個視覺效果強烈的建築體來做未來的宣傳,建造一個屋頂造型誇張的大房子,包含一字排成的7間標間的做法,讓建築師對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方向充滿質疑。
從建築功能方面考慮,私湯酒店每個帶獨院的房間其實和另一個房間是沒有必然的關係的。建築師更希望建築體本身能夠體現這種獨立的關係。當站在當時還是農家院的水池旁邊想像酒店未來的時候,直覺感受到的尺度關係上,覺得很多錯落的小房子消隱在竹林間,更適合這樣一個小而圍合的場所。
於是,他們先做了嚴格的邏輯分析工作,把每個標間需要的基本功能空間獨立出來,找到最經濟合適的尺寸。臥室空間、廁所空間、戶外私湯池空間、外加可以用來冥想的茶室空間,每個基本功能變成一個標準體塊。同時也仔細地研究了現有地塊的物理條件,包括日照條件,和周邊建築的關係,並用了MAPPING的分析方式,將人自然的行為路徑及心理感受做了一系列的圖形解析。然後,在大量的分析結果基礎上,做了一個非理性的設計步驟。建築團隊將這些基本體塊憑感覺,似乎任意地,分佈在了三維空間裡。在這一步,努力的再現以前對這個地塊的直覺感受。
在看似隨意的體塊模型基礎上,根據技術、材料、施工等等實際需求,進行了很多優化和具體化工作。竹鋼工程師又在設計的結果上,將設計圖紙翻模變成結構模型,然後再拆解,將模型變成了很多具體數表,發給四川的工廠做精細的構件。最終,構件運到北京,由工人精確地搭建出這些仍舊看似隨意分佈的體塊。
在現場體會現在的建築時,建築團隊發現,在這些基本功能體塊之間的空間,那些看起來隨意產生的地方,恰恰是最能給他們各種驚喜的地方。其實,這也是該事務所這些年一直在研究的“瀰漫空間”,一種無形卻無所不在的空間,一種只有和人互動時才產生因人而異的作用的空間。金剛經裡有一句話“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建築師表示:「我們做建築,最終一定會有一個有形的建築體,但我希望,這個建築體只是一種存在形式,我們能通過這個有形的物質體,提供無形的“瀰漫空間,我希望我們設計的是讓空間有靈魂。」
景觀設計上,一開始的邏輯分析基礎上,設計了兩個路徑體系,一個是環繞中心開場公共區的環路,另一個側希望是穿梭於竹林間的,引導人進入每一個獨院的小路。路徑看似隨意的曲線,是設計團隊用了2個月不停的調整,精緻設計的。中心開場區域是溫泉泳池,常年水霧繚繞。
竹林裡,做了噴霧系統,維護竹子的濕度。人們進入這個四面環繞的酒店之前,需要通過竹林,在竹林中穿行時,看不到建築的體量。腳下是霧,身邊是竹,頭上竹葉間隱約有竹屋。穿過竹林,到達開場的泳池,才能豁然開朗。我們希望能創造出小石潭記裡柳宗元描述的“隔篁竹,聞水聲”的意境。在院子的正中間,可以看到我們設計了一週波浪起伏的圍牆,豎向地用竹鋼材料跌錯地搭接,就好像是竹林的延續,從竹林到圍牆,由疏到密,創造的是一種由空間到空間界面的漸變過程。圍擋和劃分私密空間這一功能需求。
團隊希望是通過一系列的空間體驗產生,不是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方式。同樣的目的,所有房間對外的大玻璃窗和門,以及新建房床上方巨大的天窗,都是通電玻璃,通過床頭的按鈕,人可以控制玻璃的通透,選擇自己和外界的視覺關係。
建築師在實踐和教學中都在一直嘗試用一種拍電影的方式來做設計。設置他們希望的情緒,設計起伏變化的路徑,佈置能激發情緒的場景。而真實的故事將會因為每一個來這裡的主角不同而豐富多彩。
如果借用《桃花源記》的方式形容Why hotel的場景:「樹欲靜而風不止,波瀾起,枝影婆娑,沿九曲青磚小徑,穿行竹林間,隱約可見竹屋錯落浮於竹葉間。轉身忽見一泓池泉,水霧繚繞。清逸空靈,不染纖塵。在這裡,我們希望人、建築、景緻相融共生。」
Image: © WEI建築設計
建築設計:WEI建築設計
文章轉載自:在庫言庫
▶ 北京WHY Hotel智能温泉酒店
北京市順義區高麗營鎮前渠河村2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