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好奇心日報授權Wehouse建築生活誌轉載以下文章。

美術館和博物館大多建在都市之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被稱為“藝術館大道”(Museum Mile)的紐約第五大道,聚集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美術館、惠特尼美術館……

這些都市博物館以其恢弘氣勢和豐富館藏聞名,而另一種棲於鄉間的美術館則表現出另一種氣質。
號稱“溫泉之鄉”的日本箱根是最負盛名的鄉村美術館的聚集地。玻璃之森、POLA 美術館、本間寄木博物館和小王子美術館等形成了美術館群,藏在環湖靠山的風景區之中。

這些民間美術館的館藏大多來自於私人收藏,常開辦“一期一會”的限時特別展。藝術氣息和周圍山水形成相互映照的關係,讓一個休閒療養區成了對年輕遊客更具吸引力的存在。

最近,在寧波章水鎮杜嶴村,青山環抱之中,也出現了一座混凝土立面的灰色建築。這棟當代風格強烈的建築由意大利波捷特建築公司(Progetto CMR)設計,線條筆直簡單,它相對周圍的綠色山丘並非採取“融入”的姿態,但它們之間卻形成了一種奇妙的互動。

建築的中心區發散出 6 個不同分支。每個分支末端的窗戶都有一扇落地窗,將 6 面自然景色與光線收入室內。

這棟三層建築將被用作私人收藏以及藝術家交流中心,也會舉辦高規格的年度主題性藏品展和美術展。因此,它的構造主要為了這些功能服務。建築底部設有展示區,相對減少室外光線能對藝術品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以中心庭院貫通的二三層樓,則為了藝術家活動而設計。二樓分佈了私人房間和花園,三樓則針對社交場景,除了室內的大廳以及餐廳用於滿足會議需求,一個大露台能夠用來舉辦藝術派對或音樂會。

上世紀 60 年代初,這裡只是南京軍區的一個儲備糧倉。2009 年,寧波一家叫做“匯港集團”的民企買下這裡,打算將它作為電器生產工廠。但由於此處位於水庫上游,是水源保護區,因此改建工業廠房的計劃一再擱淺。被閒置 6 年以後,匯港改變了主意,投資 2000 多萬元,開始將這裡打造成一間非營利的鄉村美術館。

這並非匯港投資建立的第一家美術館。更早以前,這家民企還在寧波商務區建了家“匯港美術館”。而它也只是近幾年,寧波民營美術館熱潮中的一個縮影。

2008 年,建築設計師王澍操刀設計了寧波首家民營美術館,華茂美術館。從 2014 年開始,寧波突然湧現出一批投資巨大的私人美術館:在匯港創立美術館後,隨後由寧波收藏家投資的保藝美術館開館,同年,就有 6 間藝術館開館。僅是寧波的一個鄞州區就有 20 多家民間美術館。

但這些民營美術館剛建立沒多久,館藏也大多來自民營企業主的私人收藏,它們當中大多數面臨著專業程度不夠、收藏品匱乏、缺乏國際展館交流等問題。而一般情況下,博物館們之間會有合作性質的巡迴展覽用以互補藏品,而博物館與策展學術界之間的交流則能讓展覽更具主題性和吸引力。
更主要的問題是,美術館運營成本非常高。它們有幾種養館方式:以藏養館,將館藏拿到拍賣會出售,所得資金用於場館日常運營;以展養館,通過辦展覽收門票賺錢;以租養館。

但很顯然,目前的民營美術館只能以租養館,而且很可能收不抵支。在這種情況下,公立美術館能獲得政府補貼,但民營美術館的運維只能依靠私人承擔。


題圖來自:designboom

好奇心日報 / 你的頭條不該只是些無聊事,讓好奇驅動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