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在淡水河岸的七大業績

敍述台灣建築史不能少了張裕能這一章。他不是在蓋房子,也不只在賣房子,他似乎以建築在創作,表達他對城市的宣言。當紅樹林站還只是一片生態水灣,他率先將台灣住宅視野帶進自然與國際規格,十年前的「藍海」至今看來仍是台北豪宅也難望項背的作品,更遑論他不斷創新的「海納川」「頤海大院」「海頓」「莫札特」「豐盈海」,如他所言,一棟棟好建築才足以成為一個現象,他為紅樹林提出了好建築與好生活的新論述。

大隱開發創辦人-張裕能董事長

想探索大隱建築的發展理念及脈絡,他滔滔然從藝術史和音樂史說起。如果藝術是人類的行為,交響樂是馬勒的精神自傳,那麼建築該是張裕能的內在雕塑。他說,「好的建築來自限制,甚至可說是一種折磨」就像任何創作一樣,來自壓力的蹦發與反彈,一如藝術家與命運的搏鬥,因為掙扎、稜角的磨練,方能表達出純粹的情感。

大隱-豐盈海

大隱-頤海大院

他在淡水蓋了七棟建築,看起來好像手指頭指一指揮一揮就出來了,其實這些作品都是他準備許久的功夫。

美學、視野、技術都需要時間養成,從代銷開始一面學習一面累積經驗,他到世界各地旅行去看建築,到各大國際都會音樂廳、美術館貼近藝術。準備是他的方法與策略,就像是一個排練了兩三年的舞團,終於上場表演。

大隱-莫札特

2008年推出「藍海」定義了台灣水岸豪宅的高度,2009年轉戰北京規劃的「當代MOMA」被美國《商業週刊》與《時代》雜誌評選為中國十大建築奇蹟唯一入選的住宅建築。回到淡水紅樹林,他再度以世界級住宅一棟棟鑲嵌了台北國際水岸城市。他選擇不要和新古典、後現代糾纏,直接和大自然及時代對話,在這裡與歷史、人文、自然接軌,而且尺度、空間更大,他直接在土地上策展。

大隱-藍海

早期為了生活奮鬥,50歲之後想為自己寫歷史,他用建築收藏記錄自己的生命軌跡,對張裕能來說,建築已是他人生的大部分。談到建築,他的聲音揚了起來,他說,我做的是Architecture(建築),不是Building(建築物)。他思索建築本質,認為建築在每個時代要有它的意義,反映人性生活,也反映那個時代。他堅持Architecture也可以用住宅來呈現,就像馬勒以平凡的生活去挑戰命運,然後創造出最頂尖的音樂。

大隱-海納川

他深信台灣是一座文化沃土,只是沒有人在談future。雖然已屆耳順之年,但是他仍想挑戰future。羅馬時代的建築家維特魯威所著的建築十書裡提及一個好的建築應該具備 「強(兼顧)、用(實用)、美(美觀)」三大要素,張裕能表示,「我習慣把事情做好,做出地標性、國際性的建築,達到好建築的標準之外,我們更有勇氣面對未來、面對台北、面對世界,我們有義務交代一點東西,這是大隱的責任。」

大隱接下來在紅樹林將會再推出2000坪四件作品,今年底在信義區也有新作登場,他說:「在淡水紅樹林是和大自然對話;在精華地點信義區不一定要做最大,而是對都市建築提出見解。要以都會地標型建築跟全世界當代建築對話。」

大隱開發創辦人-張裕能董事長

張裕能,如同一位土地策展人,以建築書寫生命故事,既是一位引領台灣建築的先行者,其實更像一位建築藝術的創作者,在future到來之前,相信他的步履不會停下來,我們可以預見他的身影仍持續不斷地走在時代最前端!

關於「大隱開發」

時下建築業者,極盡奢華的將住家建築當成PALACE(皇宮)在興建,大隱開發有截然不同思維,大隱著眼的是SPACE(空間),在乎PLACE(場所),PLACE是土地與大地環境、歷史沿革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且還在乎建築的FUNCTION(功能),這些思維都牽動著未來建築內的住戶,入住此場域空間中,處於什麼樣的生活。大隱開發在建築領域中,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思考,從BASIC與環境的結合,創造人與建築、建築與環境、建築與建築三者間的對話。這也是大隱家族能打破房地產「地域性迷思」,獲得頂級客層好口碑的原因之一。

官 網 ▶  http://www.dahin.com.tw/
地 址 ▶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二段115號1樓
熱銷個案▶ 莫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