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書店之於城市有什麼意義?如果30年前誠品以結合人文、生活、書的型式為台灣帶來了美好閱讀年代,今天的「文心藝所書店」無疑是以更鮮明的主題及空間個性重新定義閱讀的立體想像。

位在民權東路六段的靜巷裡,沒有大量過路人潮,然而開幕不到二個月的「文心藝所書店」已成為建築、設計、藝術界熱絡討論的話題。建築系教授帶學生來這裡見學、設計師常在這裡聚會、不期而遇某位藝術家、作家⋯⋯。這座「看不見的書店」絡繹不絕的能量其實明顯看的見。

成就這座話題書店的靈魂人物是文心建設總經理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曉甄(以下簡稱葉總)以及空間設計師謝文智(以下簡稱謝)。他們在這次專訪中,交互激盪出一場建築、設計、文化三個維度的知性火花,在這座黑白純粹空間裡更顯得華麗無比。

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曉甄

把一座建築書店的夢蓋出來 – 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葉曉甄

Wehouse:請問您從事建築業這麼多年,為何選擇以書店空間和城市對話,您認為書店之於城市該扮演什麼角色,又有什麼意義?

葉總:做為一個建築開發商,文心建設一直在思考的是找機會改變環境,於是我們成立文心藝術基金會默默在做的是,長期贊助台北當代美術藝術館、也和璞永建設合作整修王大閎書軒,關注的議題都和建築、藝術、環境相關,我的祖父是內湖一所學校校長,我永遠記得小時候母親帶我逛書店的記憶,加上近年來常在國外旅行,最美麗的相逢該是各個城市的主題書店,無論是在米蘭、紐約、巴黎,一進入書店就彷彿進入一個更大的時空宇宙,也是城市最美的角落。因此,十年前我就想在台北開很多家不同主題書店。今年,時間成熟了,我找到謝文智設計師,很感謝他們協助我將第一家建築書店的夢想做出來。

我覺得這裡所有發生的事都發生在對的空間裡。這是我養成的習慣,這個空間本來就是以書為主角,藝術品也是主角,然而人們的感受將從空間開始,走進來就會覺得這空間比例是漂亮的。窗戶,樓梯,每個小空間的連串,都有道理也思考過的,人到了這個空間就會改變自己很多動作行為,自然而然融合在這空間裡面,我覺得這是結合哲學與心理學的立體閱讀。

未來我計劃的主題書店可能和「食物」「幼兒」,「藝術」相關,期待為城市的美學、藝術、生活品質帶來提昇的影響。「文心藝所書店」將陸續展開更多空間的可能性,藝術品展覽、座談、手作、講堂、品味美學,讓「文心藝所書店」成為台北市美麗的空間場域,在這裡發生美好的連結及漣漪。

空間是拱廊也是膠囊,文字是最強烈的葯-空間建築師 謝文智

Wehouse:請問從設計的角度來觀察,您認為這座書店的空間是否帶來很大影響力,可否與我們分享一下這座空間的故事?

謝:也許,但只是一部份,如果是因為空間而來,有可能是因為空間的某個元素,比較像是人根本的一種美學。當人在看一個幾何,會因為跟自身基因相似,有某種共鳴,人便會覺得是漂亮的,有某種共鳴在裡面。

以前讀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才發現原來在中古世紀的黑暗時期之前,所有「知識」是被限定在貴族與特定人士能擁有。一直到啟蒙時代之後,知識開放,人類才開始遠離疾病,遠離貧窮,這根本的來源都在於知識。所以在做這個案子的時候,我覺得書本本身傳達的神聖性要被遵從,這是絕對的。

但我認為知識在當代不需要那麼高高在上,因為現在是一個資訊非常普及的時代,讓書的神聖性卻不該把書放在置高處,讓人很難拿,反而是要親近人,所以我認為整個空間最矮的部份應該是書架,天花板要非常低,取最上層的書都不需要墊腳尖。

當這個大概念下來後,啟蒙時代衍生出來的第一個階段美學,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幾何與數學,定義這個空間是透過學習而成。於是通過一座存在卻彷彿不存在的樓梯,用黑的鋼材,讓它像黑洞一樣被吞噬,然後才進入知識的殿堂。一個詩人說過:「文字,是人類使用過最強的藥,因為它可以治療疾病以外的事情,因此古典的穹頂拱廊也被邱文傑老師註解為膠囊,空間語彙也有了一層盛載文字及知識的意涵。」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