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像抽象畫、空間是生活劇場、家可以不一樣⋯⋯
建築師彭文苑與康泰納仕創意商業顧問杜祖業對談老城區的新想像,在場所條件的限制下,一座外在之梯創造了內在連結。2022台灣建築住宅獎 、金點設計獎決選「新竹共居之家」在窄巷內面寬僅四米的基地上,打造一棟一層一戶的小型單元住宅,以建築回應台灣都市風貌,為場所梳理秩序,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打開了家的新可能。
隨著初夏的蟬鳴四起, 在風城新竹的艷陽午後,由彭文苑建築師(以下簡稱彭)與康泰納仕創意商業顧問杜祖業(以下簡稱杜),對談起隱身巷弄裡的「新竹共居之家」,如何以建築跳脫框架,深化空間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與記憶,以下為主要探討議題與精采對談摘錄:
- 提供老舊都市建築活化的一種新可能, 讓零碎與小面積的老房子可以透過不同的模式得到更新. 嘗試跳脫” 整合完整地塊開發高層住宅” 的單一模式.
- 期待年輕低預算的小宅也可以擁有優質的生活空間與鄰里互動
- 嘗試新型態的4-5樓的公寓類型住宅, 試圖找回鄰里間的親切感
杜:常在都市巷弄間穿梭,尋找有趣的事,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房子,特別好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建築出現;台灣的特色是老城區特別多,以前往往看到新建築在其中層層疊加,沒有整體性規劃,卻成為台灣景觀的一個共業。其實老城區本具城市紋理,一幢建築蓋好就決定了半世紀,錯了,就是五十年的錯。若深究去思考區域、人與人的關係,生活的可能性,能在既有基礎掌握翻新機會,可能就是城市的機會。看到這件作品,先被外觀吸引;深入了解後,發現這幢建築不只是外皮特別,反而是裡面的內容決定了外皮。
彭:這個案子設計的起點就是外梯。我們試圖和昔日的家做個串連。就像走在舊家的巷弄裡,左鄰右舍都認識;我們也重新架構一個微型的鄰里,這支外梯就像巷弄,街坊小巷被拉到建築裡來。
杜:我的老家在山邊,樓梯在戶外,陽台串接起各戶鄰里。那種設計應該是期待和鄰居的相遇,產生更多互動。
彭:的確,工業革命後的房子被要求效率生產,在這個案子上,我們試圖打破均質化的產品,呼應個體化時代。丟開教條,各自表現,我們思考如果房子不是每一層都長一樣可以怎麼樣,在很多可能性之下,由這支外梯決定了內在的連結性。
杜:看來在這案子當中,樓梯扮演了主要角色。
彭:在傳統建築中,樓梯向來被有效率的集中,我們將這支樓梯攤成巷子,串連了七個單元,再透過垂直性的堆疊,刻意將樓梯拉長,讓住戶走更多路,體驗反而是深刻的。
杜:所以,樓梯不再只是機能性的主角,而成為將人帶到各個樓面的空間。
彭:每一戶開門就在樓梯間,樓梯象徵將外面帶進來,也讓你看到都市景觀,梯間想像成一個巷子,開門就置身在戶外的感覺。
杜:這幢建築看外型有粗獷的格柵感,建築有趣的是依地點決定了風景,例如頂樓可以是一片空曠,卻因加了牆面、屋簷,切割出景色,讓天空多了層次。
彭:我們常說建築像抽象畫,每個人看的感受不同,投射進自己的生命。我們的任務是將舞台架設好,讓住戶自己去註解內容扮演角色,自己決定看到的風景,對居住的詮釋更有生命感。杜:看到每層樓兩個樓面錯層空間,留給住戶自己去發揮是有趣的,可以發現因為這樣的設定,生活依空間自己分配。
彭:這是一個小坪數的挑戰,水平發展的平面,使用上更多彈性。台灣生活中缺乏對空間的想像,其實人是充滿創意的,順應不一樣的格局,不同擺放,對空間的感受及生活模式也會產生變化。
杜:建築師似乎必須面對不同命題,土地、面積、道路的限制,因為限制,長出來的東西也不太一樣。
彭:我個人認為限制愈多的基地,愈能激發出更真實的建築。因為必須和週邊環境產生對話。重劃區固然整齊漂亮,可是就像一件美麗的東西長在那裡而已,相對和環境對話性是弱的。而住家和每個人息息相關,透過這個案例,讓微型都更再生的小案子,可以產生獨特的住家類型,拓展居住的多元性。
杜:看來老城區舊建築,反而有更多創意活力可以在這裡誕生,
彭:回頭來看台灣都市風貌,如果正面看待頂樓加蓋、金屬梯、鐵窗,將之當成台灣環境的特色,從亂中理出秩序,才能產生很台灣的東西,而不是一直否認環境,或只蓋出漂亮卻沒有根的建築。這幢房子和其他案例最大的差別在於,我們試圖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做一個在地的連結。
杜:我想,這是另一種接地氣的表現。
彭:你看,這幢房子從外看有點複雜,從裡看也是,可是放在一起卻一點也不違和,反而有一種有趣的對話感。
杜:老建築基於實用而生,雖然很貼近居住本質,可是如果加入更多建築概念和美學,相信機能可以更妥善安排。
彭:面對高漲的地價房價,我們相信即使一房一廳,也可以期待更好的生活品質,有趣的空間。在很小的空間打開另一片窗,追求對家的期待。也許更多業主也可以將建築做成這個樣子。
杜:最值得被表揚的該是業主,有人說業主是比建築師更稀有的資產。希望這個案子可以影響到更多業主,產生更多火花。
彭:台灣對家的想像過於匱乏,我們也期待這件作品像種子般灑出去,讓台灣建築產生更多元的可能。
共居之家 – 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在市中心的陳舊街區,夾窄巷弄中開拓一種美好生活的可能。在都心,巷內,轉角,面寬僅四米的基地上, 規劃一棟一層一戶,可供年輕族群用租賃形式居住的14坪小尺度住宅單元建築。
我們重新思考4-5樓公寓式住宅的另一種可能性。透過獨特的動線規劃去打破越趨僵化與均質化的居住型態。利用階梯錯落的佈局,串聯室內與戶外,引渡豐富的城市肌理進到室內,改變空間內部的生活與移動經驗。而建築的形體更是對內部空間幾何的一種純粹回應, 是由內而外的凝結成形。內外穿透、層次豐富、多元框景,是陳舊都市巷弄中一幕嶄新的生活靈感。
設計在居住單元的室內創造出地板的高低,區分出生活的公私領域,提供居家的多元性與空間的豐富性。 街角陽台讓將小尺度的生活空間也能向外延伸觸及無限可能的陽光與綠意, 是壓抑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心靈出口。
透過巧妙的結構系統, 將” 五個垂直錯層堆疊的居住單元” 與” 一道環繞穿梭的樓梯動線” 由內而外的將住宅的空間、結構與形體融合為一。 樓梯遊走於結構與外牆之間,串聯一樓到屋頂花園間的生活與鄰居聯繫, 形成一種微型的垂直社區。企圖在日漸冷漠的都市住宅架構中, 經營出更有互動感與親切感的鄰里氛圍,提供年輕族群在都市中的另一種生活可能性與態度。
– 彭文苑 Wenyuan Peng
曾任職於美國加州洛杉磯與英國倫敦ZAHA HADID事務所擔任主導設計師,且參與多項指標性國際建築項目遍。現任行一建築設計總監與註冊建築師, 設計橫跨展場、室內、景觀及建築設計。作品多次榮獲國際與國內設計獎項的肯定,如:德國IF設計大獎、臺灣建築住宅獎、金點設計獎、Design for Asia Award亞洲最具影響力大獎、TID Award臺灣室內設計大獎、華鼎獎建築設計方案一等獎等,並榮獲國際設計藝術博覽會十大最具創新設計人物、亞洲50位最具潛力華人設計師、亞洲設計明日之星、中國20位新勢力榜設計師際殊榮,作品遍及臺灣、中國與東南亞。
– 康泰納仕創意商業顧問杜祖業
- 平面攝影|彭文苑、YHLAA / 李易暹攝影工作室
- 映畫製作|詹有容
- 合作信箱|jacky12345i@gmail.com
- 聯絡電話|0966-780-783
- Youtube 看更多|https://reurl.cc/VRDo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