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手繪是一門「交流」的藝術。它既創造出可能的願景,又闡釋了設計與建造的技術關係。建築師以手繪的方式,去探索、表達和分享他們的想法。從建築最原始的使用價值——人類賴以生存的庇護所,到如今對建成環境的應有功能有了諸多定義。繼而,這些定義藉由建築手繪不斷地演化成型。

縱觀歷史,手繪已被沿用了上千年。通過這種方式,去構想新的現實,重新思考我們周圍的世界。而在這個過程中,手繪也改變了建築本身。Architizer.com精選出以下10個手繪經典之作,可以說它們不僅在當時傳達了新的建築理論,且開闢了之後數年在整個行業對話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前瞻理念。

喬凡尼·巴提斯塔·皮拉奈奇監獄系列/ The Prisons Series by 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1750

在繪畫創作中,「隨想曲capriccio」是指部分或全部的題材都來自構想,尤其指建築繪畫。這種隨想風格發展為18世紀早期威尼斯的一種藝術形式,並受義大利戲劇的影響。

喬凡尼·巴提斯塔·皮拉奈奇(1720-1778)是一位義大利藝術家、建築師、雕刻家,創作過數百幅侵蝕印刷版畫,這些畫塑造了羅馬和龐貝古城的形象,「想像的監獄The Imaginary Prisons」系列作品更為他贏得了廣泛聲譽。

他創造了完全基於個人想像力而非基於名勝古蹟的隨想曲。監獄系列於1750年出版,十年後他又進行了再次創作和出版。借助他的戲劇佈景經驗,這些場景詮釋了直接來自這位藝術家腦海中的一個虛擬世界,可以被視為當今概念效果圖的“祖師爺”。

艾蒂安-路易·布雷牛頓紀念堂/ Cenotaph for Newton by Etienne-Louis Boullée, 1784

艾蒂安-路易·布雷(1728–1799)不認同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將建築定義為建造的藝術,曾寫道「為了執行,首先必須設想…正是思想的結果和創作的過程,才構成了建築……”。他提出了建築應該具有目的性和表現力的想法。

這座為紀念艾薩克·牛頓爵士而構想的紀念堂,成為了未來許多紀念性建築的靈感始源。布雷創作了一系列水墨手繪,紀念堂是他在18世紀末創作的眾多設計作品之一,並被納入他的論文《論建築藝術》。

這座構想中的建築包括一個500英尺高的球體,由兩個大型底座和數百棵柏樹包圍。雖然從未被建成,但布雷的建築手繪讓專業界印象深刻且廣泛傳播。

在紀念堂的設計中,對光線的運用使建築物的內部在白天和夜晚呈現出不同的外觀,這種探索從自然中演變的建造形式最為驚艷於世。

安東尼奧·聖埃裡亞新城市/ La Città Nuova by Antonio Sant’Elia, 1914

安東尼奧·聖埃裡亞(1888-1916)是一位意大利建築師,因一系列極具預見性的未來城市建築手繪而得名。1912年,他開始在米蘭進行建築實踐,期間參與了未來主義運動。1912年至1914年間,他為烏托邦城市創作了許多富有想像力的繪圖和規劃。1914年5月,一組名為“新城市”Città Nuova的手繪作品在“新趨勢派”Nuove Tendenze組織的展覽中展出,聖埃利亞是該組織的成員之一。

這位在一戰前線中早逝的天才遺留下數百張圖紙,描繪出高度機械化和工業化城市的蓬勃景象,包括摩天大樓和立體交叉的道路。這些圖紙現存於科莫附近的歐莫別墅內並被永久展出。

聖埃利亞的作品以未來學家的視角探索現代化進程,其“新城市”的核心是對人類通過機械工程塑造更美好世界的能力抱持樂觀態度。

勒·柯比意多米諾住宅/ Dom-Ino House by Le Corbusier, 1915

多米諾住宅是一個開放式的樓層平面結構設計,是大規模住宅建造的原型。名字有著雙關語,結合了domus(拉丁語為房屋)和dominoes(多米諾骨牌遊戲)。平面圖也有著遊戲的意味,單元可以排成系列,形成不同界面的排屋。

該模型提出了一種由混凝土板組成的結構,邊緣由最少量的薄鋼筋混凝土柱支撐,樓梯提供通向平面圖各層的通道。建築框架完全獨立於平面圖,因此可以自由設計內部配置。

這個模型消除了承重牆和天花板的支撐梁,它的圖紙和設計為現代建築中的開放式平面和幕牆外牆奠定了基礎。

勒·柯比意光輝城市/ Ville Radieuse by Le Corbusier, 1924

在20世紀20年代,勒·柯比意失去了對大企業的信心,去實現他以「當代城市 Ville Contemporaine」和「伏瓦生規劃Plan Voisin」為代表的烏托邦夢想。後來受到馬塔(Arturo Soria y Mata)線性城市理念和工團主義運動理論的影響,勒·柯比意提出了「光輝城市Ville Radieuse」的新視角。

作為社會改革的藍圖,它代表了一個烏托邦式的夢想,在一個秩序井然的環境中將人們重新團結起來。與當代城市的放射狀設計不同,光輝城市是基於人體抽象形狀的線性設計,城市體也有頭、脊柱、手臂和腿等。

設計中保留了他早期作品中提出的高層住宅區、自由交通和豐富綠地的想法。如透視圖所示,住宅街區以長線交錯分佈,人行通道向空中抬高,屋頂上設有露台和跑道。

彼得·庫克插件城市/ Plug-in City by Peter Cook for Archigram, 1964

插件城市是一個沒有建築物的大型結構框架,標準化的蜂窩住宅可以插入其中。在庫克的願景中,“機器”已經接管一切,人類則是被加工的原材料——但儘管有反烏托邦的前提,人們仍然享受這種體驗。

這幅圖畫是為Archigram創作的。它是一個前衛的建築學組織,成立於20世紀60年代,推崇新古典主義、反英雄主義和親消費主義。他們從技術中汲取靈感,完全以構想來創造一個新現實。

團隊主要成員有Peter Cook, Warren Chalk, Ron Herron, Dennis Crompton, Michael Webb和David Greene,他們的繪圖作品對於今天的城市理論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伯納德·屈米曼哈頓手稿/ Manhattan Transcripts by Bernard Tschumi, 1980

不同於大多數建築圖紙,曼哈頓手稿既不是現實中的項目,也不是完全的幻想。它們產生於70年代後期,提出了以建築闡釋來抄錄現實的想法。

為此應用了一種特殊的結構,包括作為事件“見證者”的照片。與此同時,平面圖、立面圖和示意圖用以勾勒空間,並描繪不同主角進入建築“舞台”的運動軌跡。

曼哈頓手稿的明確意圖是要抄錄下被傳統建築表現所刪除的部分,也就是空間與使用者,場景與腳本,“類型”和“節目”以及對象與事件之間的複雜關係。這些圖像表明,建築圖紙可以超越三維的呈現,而達至第四維度——時間。

札哈·哈蒂香港山頂/ The Peak by Zaha Hadid, 1983

這個最終未能建造的競賽方案為札哈·哈蒂贏得了第一座國際性的獎項,原本計劃是成為體育俱樂部和水療中心。建築結構像是從山腰處爆炸而出的碎片,與下方的堅硬單體結構不同,它的形態依山流動。

素描和水彩的半抽象混合,呈現出牆壁、地面和屋頂平面的非典型特質,以奇異的角度相交,不同於常見的90度直角。借助圖片,我們以山頂視角俯瞰香港這座城市,這座建築與其他建築群形成鮮明對比,它彷彿將山體充當發射台,鋸齒狀的邊緣也與周圍環境融合,成為山脈本身的延伸。

萊伯斯·伍茲建築地磁飛行器/ Architectural Geomagnetic Flying Machines by Lebbeus Woods, 1989

儘管幾乎沒有一個項目被建成,但伍茲留下了著作等身的理論文章、素描、繪畫和模型。他的工作植根於實驗性建築,與皮拉內西或布雷的未來派草圖相似,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對建築的想法和解構主義願景。

他有意避開實踐,聲稱只對建築概念感興趣,而不是商業建築的日常挑戰。與職業建築師詳細的平面圖和模型不同,伍茲的透視圖被認為是發人深省的,總能萌發出激進的新想法。

建築地磁飛行器是他大量圖紙中的一個典型,試圖探索建築的新定義,以一個帶有強烈實驗性的世界,反映出建築在時間中的交替、循環和重複。

亞里山大·布羅茨基與伊利亞·尤金洞天之丘/ Hill with a Hole by Alexander Brodsky and Ilya Utkin, 1990 

布羅茨基和尤金以視覺的批判主義來反抗前蘇聯極權下的審美價值和冷漠的建成環境。他們的蝕刻版畫有著布雷和皮拉內西作品的不安感,同時也吸取了庫克作品的想像力。

從1978年開始到1993年合作關係結束,兩人完成了腳手架、古典圓頂、玻璃塔等建築構想的蝕刻繪畫。與伍茲的未來派繪畫不同,他們的作品借鑒了各種建築、文學和視覺資源,將虛構的城市景觀描繪成古代陵墓、早期工業建築、新古典主義烏托邦和建構主義塔樓的折衷混合體。

文章授權轉載自:專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