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 · 桑德斯曾 在《Arrival City: The Final Migration and Our NextWorld》一書中指出城中村的發展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可能是下一波經濟與文化的誕生地,也可能是下一波暴力衝突的爆發地,需要我們妥善處理。
廣州是目前唯一仍有大量城中村存在於市中心的一線城市,截至 2016 年,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大大小小的城中村有 304 條,村域面積共 716 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近 600 萬。
正如我們此次改建項目所在的區域,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每年仍有大量外來人口湧入,但他們棲身的居民樓大多殘破老舊,居住環境亟待改善。而嚴重匱乏的資金和錯綜複雜的周邊環境,則是修繕這些老公寓最大的障礙。此次改造我們不僅僅希望解決單個問題,更是希望能夠探尋一種可複製的模板,給這種老舊城中村區域提供多一種可能性。
喧鬧城中村
作為廣州市區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越秀區目前還存在著許多與高速城市化略顯脫節的遺留地。而本次改造的項目便是位於越秀區寺右二馬路上這樣的一處知名的城中村。
該城中村內的居民樓基本都是建於上世紀的火柴盒式通廊住宅,為了滿足實際使用的需要,建築立面及內部存在不少加建和搭建。絶佳的市中心地理位置,吸引大量的年輕上班族聚居於此,他們享受住在此地的便利交通,同時也想要追求舒適性和設計感,迫切地想要改善居住環境。
本次改造的居民樓周邊頗為繁雜特殊,前面是一條車水馬龍的城市幹道, 後面是城中村內唯一的市場—寺右肉菜市場。生活所需的飲食、雜貨、五金等商舖林立於此,與其相鄰的還有另外兩棟內部構造極為相似的居民樓,繁忙喧鬧的城中村特有肌理是我們剛到達基地時的第一印象。
業主希望我們通過對外立面的改造,能夠擺脫原本陳舊髒亂的城中村印象,樹立長租公寓品牌的標竿形象,同時希望對內部空間的提升,使公寓既能滿足居住舒適性,又能利用公共空間展開活動,增進鄰里互動。
減重立面新語
該建築作為連接城市與城中村的門臉,改造後的立面如何既增加與城市相銜接的融合度、又維持與所處社區的粘合性是本次立面改造的重點訴求之一。
我們對立面上鋁板沖孔的方式和比例關係進行了研究和溝通,經過反覆打樣確認後,選擇了波浪型的沖孔鋁板,從中庭兩端包裹延伸至外部的立面。沖孔的樣式力求與原建築立面的拼接馬賽克相呼應,通過半透樣式的覆蓋層和燈光設置為整座建築減重,以輕盈的節奏和跳躍性的體塊分割迎接房間外的車水馬龍。
而背後與城中村內原有建築的“對話”也突出了新與舊語言的對比,與周邊大小建築共生的狀態強調了城市立面肌理層次的拼貼感。
通廊切割公共與私密
建築的內部充分利用場地做出了錯層通廊,通廊東西兩頭由兩部樓梯相連,滿足了當時村內小戶型聚居的功能需求;但南北住戶圍合成的內院存在大量搭建,空調外機、電線煙囪錯落,使原本樓內唯一較開敞的公共空間異常髒亂, 院內甚至還存在較嚴重的鼠患。
因此建築內部改建的重心放在了院內的公共空間部分,同時重新劃分房型的合理性也是我們著重下功夫的設計點。
本次設計首先從中庭入手,清理院內的原有搭建,並整理空調和各類線管,以保證庭院的開敞度和舒適性。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原建築主要立體動線圍合成的公共空間,通過視覺上內立面的趣味性營造,保證新住戶在中庭及錯層通廊的駐留度。
設計儘可能地保留了建築中的原有結構,並且保留原建築中以各層不同戶型相連、房間面前的錯層通廊和樓梯立體圍合、匯聚在中心庭院這三重從私密到公共的空間層次。
沿街裙房與住戶之間的夾層填充健身房、視聽室等公共活動空間, 頂層露台設置觀景、晾曬等休閒區域。同時在入口處增設了可以便利到達各樓層的觀光電梯。
改造過程中原建築因為年久失修和管線混亂,建築內部上下水埋管和新的消防管線設置成了改造中最大的難題,而城中村的管線設置如何與現有市政管道連接也經過多方努力協商才合理解決。
材料方面,為了滿足低成本和高效率的設計要求,我們儘可能選擇了成品裝配式洗手間和可預製的建築材料,例如水磨石地磚、干掛金屬板材等。
不過遺憾的是因時間和預算的限制,外立面入口處及公共空間的材質和細節處理有些倉促,近人尺度處的材質應該更加平易近人,扶手的細節應處理的更好以滿足實際功能需求。
文章授權轉載自:專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