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佩爾在著作中將建造技藝分為兩種基本類型,the tectonics of the frame 和the stereotornics of the earthwork。前一種可以理解為木頭之間的搭接形成的框架,後一種是磚石重複砌築中形成體塊和體量。這兩組臨水亭榭就是通過梁這個構件,將兩種技藝上下疊合形成的。

建築分為兩層,下層砌塊牆提供邊界,促成空間開合,上層的構架支撐屋面,得以遮陽擋雨。原築景觀意圖讓下層的砌體扮演雙重角色,既圍合空間、塑造場地,同時又通過樑的搭接承載上層屋架的重量。在傳統中國建築中,大樑是整座建築中最重要的一根構件。大樑的尺寸決定了房屋的跨度,屋架的重量集中到這根構件上,樑的跨度及高度是建築規模的表達。

景觀設計師意圖在設計中讓梁成為屋架受力的核心表達。經過誇張後的大樑有1米高,跨越整個12米的面寬,但離地面只有不到2.3米高,幾乎觸手可及。挑高與跨度之間的懸殊比例讓樑的看上去似乎跨得更遠。梁在外側的出挑將近4米,巨大的出挑一方面強化了樑的受力視覺表達,另一方面模糊了建築的內外關係,讓牆的內外兩面都給人提供庇護。

靈感來自於斗拱對於力​​的傳遞,梁頂上和柱頭上的倒金字塔節點將屋頂的重量向下傳遞,由方鋼管焊接而成,每一朵都四面通透,厚重的屋頂結構支撐在這一根根細小的鋼管上,並沿著鋼管的方向將重量匯聚至樑上的一點。它們讓屋面與支撐結構脫開,讓框架的搭接更加清晰。

壓得很低的梁不僅給身體帶來一種緊迫感,同時也先於屋面限定了“內”與“外”。微微高過頭頂的大樑貫穿建築始終。站在梁後,眼前是樑與地面限定而成的畫框,向前漫步會完成在樑下的穿越。這是梁亭中最為獨特的儀式,是建築構件與身體之間的美妙互動。

 

文章授權轉載自:在庫言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