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是最日常的空間。然而,「重院疊庭」這個案子我們卻想從日常的彼端 —「非日常」開始, 然後,再試著返回日常。

德國畫家Caspar David Friedrich所繪的「霧海上的行者」剛好可以詮釋這樣的心境,行者立再懸崖邊,望向遠方,當下的心境應當已從現實中脫離,到未知的時空。 我們想創造一個空間,是讓心境「脫離」現實的「基點」,但卻仍是再日常不過的空間。

以高低錯落的綠意,為主人細心注入品味生活的細節。 

這座住宅位於於台南新化,近新化老街。建築坐西朝東,基地西側被稻田環繞,東向臨路,北向有灌木林。業主希望在家中也能有種菜的場所,讓退休的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之餘,可以保有種花蒔草的休閒,於是我們把深覆土的花圃留在屋頂, 並且以「遊」的路徑,串聯室內外;讓高低錯落的綠意, 有著被緩慢散步的主人細心品味的可能。

「重院疊庭」由「內觀」開始,造一個世界。

我們專注在某種移動性的視野。所有空間,內與外、靜謐與動態,都被一個連續性的路徑串接,相應的 活動也因此被連結。所以,這個路徑必然是立體而 非平面的,是內與外交錯的,上與下互視的,最重要的是,它是「曲折盡致」的,如同中國園林的小徑般, 在有限空間內,窮無盡之境。

而路徑的轉折,是實體與虛體的切分,堆砌了「眼望不盡」或是「隱約可見」 的效果,而這樣的氛圍提供了往前探索的動力,也暗示了移動的自由度與佇、觀、遊等相異的節奏。

與路徑相對應的是「光」,光成為路徑的指引,是起點也是終點。更進一步的探究,它必須是間接光,帶著「幽」的質地。於是,光的來源與距離成為一種想像,空間的邊界因此被延伸。徑曲而光幽,在這個移動的視野裡,讓空間的抽象性得以表述,讓觀者從外在的遊走到內向性的回望。 路徑的起點與終點,都有頂光灑落。

領域的解放與生活的交織

居住的隱私仍然有層級之分,藉由動線或視線的改變,讓領域稍微沒有那麼清楚。比如二樓臨路的孩童臥室,被前往屋頂花園的動線越過、二樓後方的 臥室,隔著中庭,可以與客廳挑空的走道相遇、一樓 的臥室,上方樓板的錯位,可以藉由這個縫隙看到上 方的光與走動的人。領域的邊界被略略打開了,好像 在生活的場景與空間的流動之間,也開始有了呼應與對話。

遊與日常

整個空間尺度的變化與內外的錯落,都可以藉由遊走的方式感受到,動線與空間品質互為補充。刻意不用對比過於強烈的光影,想去除「宗教性」或是「紀念性」的感受。非日常的抽象敘事,最後還是得回歸日常。我們希望的畫面是,爺爺奶奶從一樓到二樓去看孫子的途中,看見中庭的枝葉搖曳,晨光從屋頂 上方灑落,這個氛圍讓他佇足,憶起人生的吉光片羽。這個佇足的空間品質就是我們想要「基點」,心境的「離開」,再回到「日常」。

圖文內容提供:究境建築

|究境建築
|官網:https://www.ospace.com.tw/
|F B  :https://www.facebook.com/ospace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