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藝廊咖啡廳位於城市大道邊的小角地,被後側社區與左側鄰房包圍,基地本身為一個不規則的多角形,整體配置策略上採用「都市填補」的概念,在滿足建築法規所要求的建物退縮距離後,建築順應基地的既有形狀構成而配置出具有不同角度的多邊形建築量體。業主將此建築命名為「享空間」,建築共三層樓,以公共空間型態,開放為文化空間讓大眾參與體驗。建築機能一樓為餐飲休憩空間,二樓為對藝術展示空間,三樓則為生活展演空間。

咖啡廳入口

面對主要道路的建築表情為一面朝東南向但無開口的完整牆面,藉由西南角隅處建築量體的抬高而形塑出一個低調的入口,另在建築物量體中心部位切割出一道虛空間,形成在二樓的一個梯形形狀的中庭,二樓的室內空間環繞著此中庭配置,中庭往上沿伸至三樓外部空間,將陽光由建築物上方導入室內。

由於建築前後面臨不同性質的面向,前側為車馬喧囂的通衢大道,後側則是綠意盎然的社區花園,因此立面開口上採取了”前閉後開”的策略。正立面利用乾淨的大牆面延續都市的街道紋理,背立面則藉由剖面變化拉高室內空間,以大面開口框架借景社區花園。

北向開窗迎向室外景緻

2F展場空間與中庭

2F前院

配置於建築的核心位置的虛空間,除了扮演引入天光的角色外,在設計上更進一步企圖將這個虛空間提升成立體的層次,籍由將二樓的中庭空間延伸至三樓的水院,配合樓梯垂直動線和水平動線的整合,導引參觀者在行走的過程中與外部空間產生環繞、穿越、互動的「步移景異」關係;參觀者先是從一樓的低調入口進入建築,過程中可看到後方面對社區花園的挑高休憇空間,接著由樓梯上至二樓,進入環繞於中庭二側具有不同高度的展示空間,參觀者的視野可經由中庭上方隱約窺見三樓的水院;由二樓往上經由一個有天光照射的戸外樓梯可抵達三樓的水院,然後進入另一室內展示空間。參觀者在整個移動的過程之中,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尺度中充分體驗到明暗、高低、內外等不同面向的空間層次。

三樓水院

竹模細部

主體建築材料為杉木清水模,正立面並選用台灣南投原生竹為模版,澆灌出具有特殊竹節質感的清水竹模牆體,強化光影對建築表情的演繹。正立面入口上方由轉角金屬網構成,與陽剛的清水混凝土共構出對比但和合諧的詩意建築。本案在設計思考過程中,嚐試盡量放下設計者的自我意識,在都市涵構和基地紋理中尋找建築最適合的様貌與形式,用材料的本質來表現建築量感與立面構成,以自然光影來述說空間的層次與故事。「享空間」希望為一座建築對土地有永續的影響力,它不只是物件,更是生活行動、群體價值、文化風格的創造。在觀察在地生活後,希望以「生活美學」、「文化傳承」、「地方創生」為核心,為這個建築所在的衛星城市啟動嶄新的生活魅力與文化活力。

半戶外動線夜景

建築南向夜景

入口夜景

作品名稱:享空間
作品地點:236新北市土城區中華路一段30
設計單位:冶鑄建築+設計工坊 / Arcadian Architecture+Design
設計主持人:禹連泉
建 築 師:羅興華建築師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