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建築位於傳統書法之鄉—江蘇沭陽,定位為展示和傳承「沭陽書風」的專題美術館。建築從書法作品中提煉出最為根本的黑白紅三色,總體佈局取意「亂石鋪街」的書法審美意趣,通過控制建築的體量大小,空間收放,材質對比等關係,契合書法藝術中虛實,輕重,開合,聚散等變化。
沿街最大的紅色展廳紅磚外牆,如同一枚凝實的刻章,印蓋在飄逸的水墨畫捲上。局部通過弧形削切的手法強化體量沿街的標誌性,形成獨特的韻味。紅磚外牆精選特製的宜興陶土磚,根據所處位置的不同採用三種砌法,下部丁頭突出牆面,上部丁頭退進牆面,削切部分一丁一順平砌,構成不同的肌理質感。
墨色體量角部均施以削切,以深灰色氟碳漆噴塗,在藍天反射下牆面呈現出微妙的色澤變化,如巨石,如墨塊,展現雄渾拙樸的質感。體量底部均做圓角處理,以紮根於土地的姿態體現書法藝術中的凝重感。
白色體量選用預製混凝土掛板,表面均做豎向鑿毛處理,如宣紙,如素絹,與光潔細膩的墨色體量表面形成對比,相映成趣。體量底部均凌空懸挑,呈現出漂浮的狀態,體現書法藝術在精神層面的超脫感。
入口沿街處設置了寧靜的水面阻隔外界喧囂,再由一條水面上的平橋將遊人引入美術館內,通過空間的連續過渡使得遊人在進入展廳前能夠迅速沉靜心靈。大小不一的體量內均是不同主題的書法展廳,所有的展廳均為大開間的無柱空間,可根據展覽需要自由布展。展廳與展廳之間通過玻璃連廊相通,以利於連續觀展。紅磚展廳中部以貫通三層的光井,營造明亮通透的室內空間。
體量之間以「疏可跑馬,密不容針」的手法控制相互關係,在緊密處僅留2米寬的窄巷,兩側均為純粹的黑白體量,人在其中如行書卷間。疏朗處空間轉為開放庭院,營造豁然開朗的空間效果。
室內外間局部以內向掏挖的方式形成灰空間,室外空間可在此延續入室內休息區,遊客能夠在參觀過程中產生充滿趣味性的空間體驗。
景觀鋪地和屋頂庭院以水墨暈開時的抽象圖案為設計意向,共同構成了一幅飄逸瀟灑的水墨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