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Shopping Design授權Wehouse建築生活誌轉載以下文章。
世界博覽會(World Expo),是各個國家爭奇鬥豔,展示國家先進科技和創意力的戰鬥場,不過這些臨時建造的展館,在博覽會結束後幾乎都難逃銷毀一途,只有些少數幸運的展館能有第二人生,繼續將創意生命得已延續。
「當時世博會結束後,有許多機構來洽詢,而裘園無疑就是最好的地方」Wolfgang Buttress在忠泰企業總部開心的說著,因為當他在設計The Hive的時候,就希望這座展館,不因展覽結束銷毀,因此當他在構思的時候,就以「永續、有意義、5歲小孩到老教授都能夠了解」出發。
從遠處觀看野草堆裡的建築裝置,通透和縝密的結構,讓整個建築就像是一道從地底盤旋而起的抽象曲線,彷彿一群蜜蜂蜂擁而上,清楚又模糊;而建築裝置本身的兩層結構,既可開放又可透視,觀眾可以近距離的觀賞和體驗,那無數鋁製結構帶來單純形式上的美學。
不過,神奇的地方在於,裡頭安裝了無數的燈泡,這些燈泡的強弱和頻率,是取樣於蜜蜂彼此的即時溝通,讓人宛如置身真正蜂巢裡;裡頭的音樂,也是即時擷取蜂巢的聲音,配合預先錄製樂器,他說:「這些溝通信號來可以當作是表達雕塑的體驗,然而透過燈光來連接彼此,因為在蜂巢裡,能量(聲音)越高光就越多。」所以當在晨曦的時候,僅有微微的光像,蜂鳴開始低迴大提琴,等到中午時分,開始高亢,慢慢加入提琴和吉他還有人聲,到了黃昏向晚時分,宛如銅器的色澤,讓任何時間都成為獨一無二的體驗。
從藝術家Wolfgang Buttress的口音,能清楚地知道他英格蘭北方,在他的家族中從未有人受過高等教育,在故鄉的村莊,大多數的學生都走向技工,直到有位老師看出他的潛力,鼓勵他向藝術學習。從繪畫和雕塑,接受純藝術訓練,和大多數的藝術學校學生一樣,畢業後在工作室裡頭畫畫。
不過厭倦畫廊系統的他,因緣際會獲得當地職業高工擔任駐村藝術家的機會,才讓他接觸以前沒有機會碰到的工程、結構、材料和科學等,大大的影響往後的創作,「認識越多材料,你就越能打破規則」他說,因此在他往後大多數的作品裡頭,常常可以看見不尋常的材質,以及與科學家合作的作品,而且他也認為,當作品在一個室內的時候,是屬於比較個人的,但在室外時,作品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形塑和創造空間,這也是為何他的作品時常和科學有關。
對他來說,這件作品不完全是出自於他的控制,反而是讓創意的能量由內的發散,「好像解放想法一樣,讓自我消逝,聆聽自然帶給我們的」他說,也就是讓大家重新正視蜜蜂對於植物繁衍的重要性,也就是我們所吃的食物。最後Wolfgang Buttress透露,再不久的將來,在台中也將會有一件聆聽大自然的作品即將問世,希望大家期待。
www.shoppingdesig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