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書店,腦海中的形象立刻滑向兩端。一端停在舊圖書館高聳的閲讀廳,發霉的紙張味和連排的書架前,像一座書籍的墓地;一端去往商業中心,那些熙熙攘攘,前衛雜糅的「新藝術」聖地。它們端莊肅穆,嚮往昔致敬;它們光怪陸離,擁抱現在的時尚。那未來呢?如果有一處面向未來的書店,它能呈現怎樣的品質?

在江蘇常熟古裡,一個江南水鄉,Mur Mur Lab得到一個可貴的機會。凡種過往,皆為序曲。站在未來的坐標系,所有事物,皆未完成。

植物的完成,是開花、結籽、萌芽,還是所有的一切都腐化成肥料?完成的概念,了無根本。 面對未定,我們從小出發。不朽、壯麗、永恆,這些美之典範是我們習慣的認知。而從小出發是與之相向而行。與繁華、巨木、雄山、峻嶺無涉,同渺小、隱藏、未定、短暫有關。事物微妙易逝,尋常之眼,無從捕捉,就像我們曾說「一切源於眼睛」。時間會填滿一切,「未來」存在於留白之處。

仰望屋頂

所以,未來書店關注的是從未定、隱藏、短暫出發所捕捉出的意向,但它是那麼確定、清晰、壯觀,以至於必須用文字去澄清它微小的出發點。它的竣工不是完結。在未定的框架中,無數可能期待發生。

未來書店藏在一片水鎮民居之中,它的鄰居就是有兩百年歷史的鐵琴銅劍樓,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特殊的場所一下融合了記憶中那些模糊的空間經驗:城南,舊屋,秦狀元巷裡的小時候。這些成為設計中最重要的類比物。我們不去試圖去創造一個全新的可能性,想像力總是被已有的經驗所觸發。

舊房檐之下,藏著另一座「新屋頂」。它們共享相似的形式邏輯–屋脊,內外檐口與清晰的雙坡體量。又完全陌生,放棄顯而易見的幾何規則,新屋頂和窗外的河道共通了一種流暢的曲線,屋簷上下翻飛,有時作為邀請,有時作為屏障。

屋簷內外,模糊的融在一起,僅隔著一層紗。書店是書的容器,還是人的容器?在未來,它們不再分明。流線把書和人繞在一起。可能沒有書,獲取知識的方式從實體陣地轉向更多元的訊息媒介。甚至沒有人,空間本身便會訴說:以一種古老的、緘默的、獨白式的感知方式。

場所是行為的容器,如果將它縮小,置於案頭,它可能承載新的行為嗎?坡屋頂,正置是庇護,倒置是承托,庇護的是人,承托的會是什麼?在第三件建築學容器產品–建築學香插中,我們繼續關於尺度的有趣討論。以容器,設計一定會進入生活,否則就永遠會是正襟危坐,如臨大敵的緊張狀態。就像未來書店,它是一種微小想像的介質,帶給人美。

設計公司:Mur Mur Lab
主持建築師:李智,夏慕蓉
設計團隊:李信良,高含之,毛紅雨,楊玫
業主:初見未來書店
位置:中國常熟新古裡知旅文化街區
面積:75㎡
攝影:WDI,含之
插畫:samoon
文章轉載來源:Hi!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