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若洪《小神仙系列》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美術獎」為北美館開館以來未曾間斷舉辦的競賽展,然而在這獎項中「繪畫」往往是缺席的,卻在2016年時由「黨若洪」給出了一個不同的見證!

黨若洪在2016年以作品《尋源問道:小神仙系列》奪得「台北美術獎」首獎,同時受邀於北美館舉辦個展。此次除了展出2016年獲獎《小神仙》系列發展之創作成果,也加入該系列前身《老男》與其他系列作品、構成個人風格鮮明的「a Bit of Everything(雜匯)」。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表示當她在看黨若洪的作品時,除了繪畫以外還經常會看見戲曲的美學。他非常重視空間的多重領域,這些空間不只是白盒子,而是一種劇場的領域。從他的「裝置」作品可以看出他不滿足於讓一個畫作平平板板的貼在牆面上,有很多畫作懸吊在空中,因為這些都是他戲劇中的角色,既然是角色,它就應該要活在空間中而不是只是作為單純的繪畫語言。從這裡可以看出黨若洪的作品從不只是繪畫,更是深具層次性的空間展現。

此次展覽子題之一的《小神仙》系列,源於黨若洪偶然接觸民俗信仰與儀式的經驗,激發了藝術家對於民間神話的想像,經由藝術家的歧義解讀,將此發展為創作題材。畫面中極具標識性的人物形象、搭配記憶轉譯為圖像語彙的組合,形塑出具有神祕色彩的系列作品。

而本次展出的數件新作延續著獲獎的系列發展而來,但黨若洪提到自己並不刻意經營系列創作、以求保有創作的多元與活性:「一路順勢下去,脈絡會自己浮現。」帶有生命經驗與隨機靈感的創作累積,作品畫面向觀眾傳遞出真誠而開放解讀的創作意念。《老男》系列同樣來自於藝術家的生命體驗,邁入四十歲後的自我感知與客觀狀態,激發了藝術家在展場中為此系列題匾「人無再少年」。

畫面中多變交織的題材,源於藝術家對生活的不斷探索。黨若洪分享自己每天創作前會騎車出門探尋創作元素。車程中的收穫並無固定,有的是抽象概念、有的是實體物件,還有許多城市裡的形色面孔,成為藝術家用以傾注創作的掠影浮光。黨若洪多採用纖維板作畫,油彩筆觸痕跡鮮明,有如反映藝術家創作意念一般直率。畫面中隱約可尋見與藝術家生命故事連結的題材,若有似無的關聯在畫面中構成虛實交錯的多重敘事。藝術家透過展覽命題與空間配置,展出大尺幅畫作並搭配深沉的展牆配色以營造氛圍,藝術家形容自己將北美館的展覽空間打造成「一個心靈的劇場」。

黨若洪 《求仙》 Seek Divine Guidance

黨若洪 《求仙》 Seek Divine Guidance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黨若洪TANG Jo-Hung

1975年出生於臺北,1998年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學系,2002年取得西班牙薩拉曼加大學(University of Salamanca)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同年榮獲西班牙聖馬可獎(Premio San Marco)首獎,2005年獲得高雄獎首獎,2008年獲第八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2016年獲臺北美術獎首獎。

│Old ManFairyand a Bit of Everything—TANG Jo-Hung
老男 雜匯 小神仙—黨若洪個展
展期:2019.08.17-2019.11.1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E、F展覽室